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疗法经文的考察,整理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语言开导法、暗示诱导法、宁心安神法等常用情志调治方法,调治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实现。  相似文献   
52.
《内经》课程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提高课,加强《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所以该文依据笔者自身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从教学过程应贯穿体现《内经》的奠基地位、教学内容要明确强化《内经》自身特点、教学目的须重点培养《内经》学习能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观点建议,希望对《内经》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一些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53.
模因论是将文化和进化论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可为《黄帝内经》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引入信息复制模式。译者应根据模因的类型,相应地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增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专有项的等值等效翻译,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内经》血瘀病机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中有关血瘀的内容,将血瘀病因病机归纳为内因及其病机、外因及其病机和复合因素致瘀,外因包括外邪及外伤,内因包括情志、久病、年老、饮食不节、气津运行失常。后世在《内经》血瘀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血瘀学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及现代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在不同侧面完善了血瘀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整理了血瘀学说的源流。  相似文献   
55.
《内经》从多方面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周期性,包括日周期、十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笔者以气血、脏腑、色脉为纲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生命运动周期性对人体的影响,凸显生命运动周期的重要性,并提出顺应自然、协调周期的养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6.
作者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历代医家的认识提出"肝主卫气"之论,认为卫气的生成、性质、功能及运行都与肝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7.
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性和时刻可能受到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刺激而发生机体难以承受的变故而出现剧烈而过度的怵惕、思虑、悲哀、喜乐、忧愁、盛怒与恐惧,这些过度的情志一旦出现,就会扰乱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气机紊乱,气化失常,疾病(心身疾病)丛生。而且,因精神因素而产生的疾病,有时是药物所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古人早就了解了这一点,除《灵枢·本神》中已详细论述了精神因素所致心身疾病的治疗要点与方法外,《素问·移精变气论》更进一步指出了心身疾病的非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8.
《黄帝内经》是一部融医学、哲学为一体的经典医籍,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有些还隐藏在《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当中。针灸是一个诊疗过程,包括针刺前的准备、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后调摄、养生等等各个方面,在护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特别注意。把《内经》独特的护理理念、精湛的护理理论和丰富的护理技术与方法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59.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相似文献   
60.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防病养生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提示注意治病-防病-病变发生,在病变未产生前采取措施,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