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0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8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50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157篇
中国医学   143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完善酚氨咖敏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咖啡因及马来酸氯苯那敏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GC)法同时测定4种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TR-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 32 mm,0. 25μm),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180℃,保持1 min,再以8℃/min的速率升至240℃,保持2 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为260℃。结果 TLC法可同时鉴别酚氨咖敏颗粒中4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咖啡因及马来酸氯苯那敏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86. 3~5 960μg/m L(r=0. 999 9),124. 9~3 996μg/m L(r=0. 999 9),38. 24~1 224μg/m L(r=1. 000 0)和2. 525~80. 80μg/m L(r=0. 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 69%,99. 45%,99. 52%,101. 40%,RSD分别为1. 36%,1. 62%,1. 20%,1. 25%(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酚氨咖敏颗粒中4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更全面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72.
姜燕  马冬云 《中国药业》2020,(5):123-127
目的完善醒脑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黄芩、冰片、大黄、玄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黄芩苷、大黄素及大黄酚含量。结果黄芩、冰片、大黄、玄参的TLC特征性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黄芩苷、大黄素及大黄酚质量浓度分别在10. 36~82. 88μg/m L(r=0. 999 9)、3. 350~26. 80μg/m L(r=0. 999 9)、3. 354~26. 830μg/m L(r=0. 999 9)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 87%,97. 42%,98. 91%,RSD分别为1. 23%,1. 08%,1. 2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确度高、结果可靠,可用于醒脑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加味当归补血汤对Ig A肾病患者的抑制细胞因子聚集及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经过肾活检证实的Ig A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在治疗终点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组患者血、尿细胞因子及纤维化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疗效差异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减少24 h尿蛋白水平,治疗组由治疗前的(5.78±1.10)g下降至(1.25±0.67)g,而对照组由(5.25±1.21)g下降至(2.09±0.89)g。同时具有调节患者细胞因子和纤维化相关指标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胶原Ⅳ(Col-Ⅳ)、Ⅲ型前胶原N端肽P(PⅢNP)等的作用疗效显著,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以上数据的组间比较,除尿液LN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在Ig A肾病肾脏纤维化的意义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和西药治疗均对Ig A肾病具有较好的抑制细胞因子聚集及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配合中药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4.
Mast cells are derived from committed progenitors that originate in the BM. They mature into histochemically distinguishable, metachromatic mast cells containing numerous cytoplasmic secretory granules. Accumulating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mast cell granule maturation is very tightly regula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different granule components such as proteoglycans. In this issue of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Nakazawa et al. [Eur. J. Immunol. 2014. 44 : 204–214] highlight a role for mast cell derived histamine as another factor critical for mast cell maturation. Using histidine decarboxylase (HDC) deficient mice that are unable to make histamine, they show poorly formed secretory granules and decreased secretory granule protease expression in peritoneal mast cells. Co‐culturing BM‐derived mast cells with fibroblasts normally drives granule maturation, but HDC‐deficient BM‐derived mast cells fail to do so. Exogenously provided histamine partly restores granule differentiation as evidenced by increased tryptase and chymase activity, and this is histamine receptor type H4‐dependent. However, H4‐deficient mice have intact granule formation in peritoneal mast cells, suggesting that when HDC is functional, the intrinsic histamine production is sufficient for most granule maturation processes and H4 is dispensabl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histamine in the regulation of mast cell maturation, although the cytosolic target remains unknown.  相似文献   
75.
尹宁宁  郭东晓 《药学研究》2019,38(7):389-39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阿胶补血颗粒中4种氨基酸。方法 采用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mm),以乙腈-0.1 mol·L-1醋酸钠溶液(用36%乙酸调节pH值至6.5)(7∶93)为流动相A,以乙腈-水(4∶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13 min,100% A ® 93% A;13~17.9 min,93% A ® 88% A;17.9~29 min,88% A ® 85% A;29~39 min,85% A ® 66% A;39~45 min,66% A ® 0% A),柱温43 °C,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L-脯氨酸进样量分别在0.012 ~ 0.117、0.022 ~ 0.218、0.010 ~ 0.097、0.016 ~ 0.160 m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4%、97.3%、97.1%、99.4%;RSD分别为1.2%、1.9%、1.7%、0.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控制复方阿胶补血颗粒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对照组8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藤痹痛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法,连续治疗30 d,观察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1β(IL-1β)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48.1%,有效率43.3%,总有效率91.5%;对照组痊愈率为34.1%,有效率45.1%,总有效率79.2%,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关节肿胀度、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NF-α、NF-kB、IL-1β、RF、CRP、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小儿金翘颗粒联合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扁桃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温水冲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干混悬剂,1袋/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开水冲服小儿金翘颗粒,5~7岁儿童7.5 g/次,3次/d;8~10岁儿童7.5 g/次,4次/d;11~12岁儿童10 g/次,3次/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炎性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ISLQ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症状积分、ISLQ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炎性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金翘颗粒联合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体内炎症水平,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补脾益肠丸联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口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3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补脾益肠丸,6g/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过4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结肠镜积分、Sutherland DAI积分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10和IL-13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0.4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7.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结肠镜积分、Sutherland DAI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这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IL-17、IL-23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IL-10、IL-13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脾益肠丸联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心肌酶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分别为81.82%、83.33%,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45%、93.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肌酶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化滞柔肝颗粒联合硫普罗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普罗宁片,2片/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化滞柔肝颗粒,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瘦素(LEP)、摄食抑制因子-1(NS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滞柔肝颗粒联合硫普罗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和血清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