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202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468篇
预防医学   348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225篇
中国医学   372篇
肿瘤学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索一种保留育龄期孕前患者哺乳功能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方法:临床纳入乳头内陷程度为Ⅰ型、Ⅱ型的孕前育龄患者各60例,随机分为Ⅰ型手术组、Ⅰ型对照组、Ⅱ型手术组及Ⅱ型对照组各30例。手术组孕前进行手术,并佩戴矫正器6个月,对照组不予手术处理。同时以乳头发育正常的30例孕前育龄者作为正常组。纳入成功妊娠、生产并尝试哺乳患者,统计乳头高度,母乳喂养情况,乳头皲裂及乳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对于Ⅰ型和Ⅱ型患者,手术组术后即刻及孕晚期,其乳头高度相对术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母乳喂养4个月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且除Ⅱ型患者的术后乳头高度外,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型及Ⅱ型乳头内陷,佩戴乳头内陷矫正器除可增加乳头高度外,可在保留哺乳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后乳头皲裂和乳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TME,对照组患者行开腹TME,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费用、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肠粘连、尿潴留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肿瘤大小、切除标本长度、吻合口瘘发生率、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远端切缘长度及肿瘤分期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TME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出血量少、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程短及预后好等优点,整体上较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YCbCr相邻帧差法检测头部运动及眼睛位移、定位眼睛位置的算法,使之能在基于眼睛状态的疲劳驾驶监测中真正发挥作用。方法:利用YCbCr颜色空间改进相邻帧差法,并依据相邻帧差法对运动物体检测的原理,建立眼睛位移检测的模型。运用该模型检测出后一帧相对于前一帧的眼睛位移量,参照前一帧眼睛所在的矩形区域,框选出后一帧图像中眼睛的候选区域,再利用形态学方法处理,最终得到后一帧图像眼睛的精确矩形区域。结果:本算法的眼睛定位处理速度为14帧/s,较传统眼睛定位算法的9帧/s提升了55%,能确保实时检测到人眨眼瞬间(0.2~0.4 s)的时间间隙,且正确率与传统眼睛定位算法相当。结论:本研究的眼睛定位算法大幅提高了眼睛检测算法的速度,能确保实时检测到人眨眼瞬间(0.20.4 s)的时间间隙,提高疲劳监测指标PERCLOS的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对比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将168例脓毒症患者按是否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分为单纯脓毒症组(对照组,142例)和脓毒症诱发肝功能障碍组(观察组,26例).比较两组生化指标、血浆内皮素(ET)-1、脓毒症相关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并分析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脓毒症患者急性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5% (26/168).观察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血糖波动范围、动脉血乳酸、血浆ET-1、SOFA、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9 ±9.8)μmol/L比(27.8 ±6.7) μμmol/L、(17.7±8.0)μμ mol/L比(12.3±5.9)μmol/L、(219.6±156.4) μmol/L比(159.4±125.3) μmol/L、(7.6±4.9)mmol/L比(3.0±1.6) mmol/L、(3.8±1.3) mmol/L比(2.0±1.2) mmol/L、(79.6±25.7) μg/L比(60.8±12.6) μμg/L、(8.8±2.6)分比(5.7±1.8)分、38.5%(10/26)比17.6%(25/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心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为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动脉血乳酸、血浆ET-1和SOFA,且长期饮酒、心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价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运转状况,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LN)血清IgM检测、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监测系统(MSS)报告甘肃省疑似麻疹1275例,采集血清标本1242份,采集率97.41%;麻疹IgM抗体阳性710份,阳性率57.16%;检测风疹血清标本1198份,阳性率20.36%;2011—2012年共收到疑似麻疹、风疹咽拭子标本1019份,分离出58株麻疹病毒,鉴定为Hla基因亚型;分离出风疹病毒20株,为1E基因型;2011—2012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和血清复核符合率均为100.00%;全省14个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网络实验室,连续两年通过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符合率96.67%,血清抽样复核符合率98.41%。结论2011—2012年甘肃省MLN运转良好,为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和麻疹流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1∶49枸橼酸钠抗凝剂在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临床交叉配血和输血传染性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钠比例,确定最大抗凝比例,取68例标本分别用EDTA-K2、肝素钠和1∶49枸橼酸钠抗凝,分别用来鉴定血型和做抗体筛查,最后用聚凝胺法及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检测不同抗凝剂对交叉配血的结果的影响。同时,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艾滋病抗体(HIV)、梅毒抗体(TP)各30例阳性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检测,观察1∶49枸橼酸钠抗凝管对检测HBsAg、HCV、HIV、TP的影响。结果:1∶49的枸橼酸钠抗凝管能达到抗凝效果,对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结果没有影响,与不抗凝采血管对HBsAg、HCV、HIV、TP阳性标本进行检测比较,2种采血管对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9枸橼酸钠抗凝剂能提高临床交叉配血、输血前检查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血清角蛋白18及其裂解片段在肝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但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和探讨了循环血角蛋白18裂解片段M30及M65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克隆并分析HIV-1B/C重组型外膜蛋白env基因序列,根据其氨基酸序列进行表型预测,为疫苗的抗原设计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北京地区HIV-1 B/C重组型的抗凝全血标本,分离血浆和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rev-env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并对重要的Env功能结构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结果 从12例B/C重组型HIV-1感染者中成功克隆到7个rev-env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中6个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ORF),全部为CRF_07B/C重组型.6个Env蛋白氨基酸N糖基化位点和数目没有显著变化;CD4受体结合位点高度保守;根据V3环氨基酸序列及静电荷数目预测全部使用CCR5辅助受体;GP120/GP41剪切位点高度保守,预测所有GP160前体都能有效剪切;对几个已知中和抗体的中和位点分析推测全部的6个序列都对2G12、2F5中和不敏感;对4E10、PG9及PG16中和敏感.结论 有必要进一步阐明env基因型与相关功能的关系,这将为疫苗和药物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疗效确切并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0例黄褐斑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治疗;对照1组单纯给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对照2组单纯给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治疗。激光治疗每两周1次,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每周1次,共治疗16周。分别在治疗8周后和16周后通过MSAI评分进行疗效分析,并在治疗结束后以水疱、座疮以及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来进行不良反应分析。结果:在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1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与对照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16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对照1组为73.33%,对照2组为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对照l组为33.33%,对照2组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8周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人治疗的方法疗效并不优于单纯激光治疗,但优于单纯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人的方法;治疗16周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离子导入治疗黄褐斑比两者单独应用效果好;安全性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