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8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4篇
内科学   214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85篇
预防医学   299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514篇
  1篇
中国医学   964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用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兔的血吸虫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d7或21分别开始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和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隔1wk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或Pra连给3-4次,减♀虫率达98%以上,且部分兔无♀虫,上述兔相仿,或仅有轻度变化,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测定亦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200余万人死于疟疾。自60年代起,由于疟原虫对氯喹等主要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而使抗氯喹恶性疟漫延成为全球棘手的问题.为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国际上,美国自60年代初筛选药物30万余种,德、英、法等国也在大力研究,但均未获得满意结果。60年代后期,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发现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annuaL.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完全的原虫抑制作用,通过试用临床取得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郑学良 《四川医学》1993,14(12):757-757
1988年4月至1990年9月在乌干达工作期间,首选我国抗疟新药蒿甲醚治疗疟疾134例,均获临床治愈,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全部病例为非乌干达人,中国籍131例,美国籍1例,挪威籍1例,英国籍1例。本组男132例,女2例。年龄20~60岁,全部病例厚血片查到疟原虫,不分虫种。二、临床表现发热103例,38℃(腋温)以下者26例(25%)。38~40℃75例(73%),40℃以上2例(2%)。胃肠型3例。三、给药方法蒿甲醚为油剂注射液,每支1ml含80mg,肌注。第1次160mg,8小时后再给80mg,第2,3日各80mg,总剂量400mg为一疗程。然后复查血片,仍阳性者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枝蒿、千叶蓍草的生药性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及紫外光谱鉴别,找出了两者的区别特征,对正确识别、使用这两种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12月,一名中国籍战士在利比里亚维和期间患登革热,诊疗经过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23岁.因发热、头痛4天,加重伴谵妄2h入院.入院前4天受凉后开始发热(体温38.0~39.7℃),间断发冷,伴持续剧烈双颞部头痛,无呕吐、咽痛、咳嗽、腹泻或尿路刺激症状.使用头孢曲松钠、蒿甲醚等治疗无效.发病第2天面部及背部出现散在疱疹.入院当日晨起体温正常,下午4∶00再度升至39.2℃,伴阵发性谵妄.无野外作业、蚊虫叮咬或传染病接触史.出国前1个月接种黄热病及乙脑疫苗.  相似文献   
19.
高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如病因明确,则中医治疗不乏其术.  相似文献   
20.
李端 《上海医药》1995,(5):11-14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细菌之所以耐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许多菌株能产生β-内酰胺酶,以水解这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活性降低或丧失。 青霉烷砜(舒巴坦,Sulbactam,下称Sulb)结构与青霉素类的母核相似。其本身虽无显著的内在抗菌活性,但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