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69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286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金匮要略》组方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金匮要略》所载262首方剂的分析,探讨张仲景的组方思想。认为法寓证之中,据证以组方是其组方的根本宗旨,方证相对,随法而分配而化裁是其配伍和用药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2.
笔者得《金匮要略》枳术汤和《脾胃论》枳术丸两方启迪 ,取枳壳、白术各60g为枳术汤 ,治疗老年人消化道蠕动迟缓 ,每获良效。1咽食不畅咽食不畅 ,病因多杂 ,老年人在排除食道癌后 ,见于食道蠕动迟缓者为多。王某 ,男 ,71岁 ,农民 ,咽食梗阻不畅3个月。3个月来每次咽食时 ,均感滞阻难下 ,劳累后症状显著。早轻暮重 ,口不干。食道钡餐透视示 :食道蠕动迟缓。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缓。患者胃气不足 ,降顺力乏 ,因虚致滞。故重用枳术汤加味治之 ,生白术60g,炒枳壳6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制半夏8g,砂仁5g(后下) ,木香5g,陈皮5g,水煎服 ,1…  相似文献   
53.
“经方”之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 ,在临床实践中 ,以“经方”加减治疗各类病证疗效卓著。然而“经方”的解释说法却很多 ,见仁见智 ,难于统一。在文献报道中 ,所使用的“经方”也取自于范围较大的各种古典医籍 ,造成不少的歧义 ,因而有必要对“经方”之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求共识。1 “经方”的含义目前“经方”之含义大致有 3种。1 1 经方者 ,经验之方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的社会制度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变革。随着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高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与要求的各种学派———诸子百家的出现 ,祖国医学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这…  相似文献   
54.
从方药统计、特殊配伍、药对配伍、专药治专病各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对《金匮要略》温中方的配伍规律的研究状况,以期进一步阐明张仲景的用药组方规律,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55.
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认为一名合格的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以下3点:①必须有利于继承传统中医,能使中医理论知识巩固和提高.②必须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能力和水平.③其研究课题要有中医的理论特色.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故研究生教育必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又要具有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三百余首有名方组合方式的研究,提出经方的组合法则有君臣佐使、双向及多向调节、分合加减、药量变易及对药等组合法则.于君臣佐使组合,列举成无己对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方解;于双向及多向调节组合,列举了荣卫两和、表里双解、寒热并用、升降并行、补泻兼施、气血双补、散敛并行、多向调节组合8种形式;于分合加减组合列举了分解组合、合并组合、加味组合、减味组合、加减组合、随证加减6种形式;于药量变易组合,提出药味数未变,其中某药之用量有变及药味数有变,其中某药之用量亦有变者两种形式;于对药组合,列举了6种对药.以上研究皆结合具体的方例剖析其内涵本质,阐明经方的组合法则,体现了方剂学理论,并对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原则,对方剂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程革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9.
60.
“瘀血”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对于瘀血的认识来源于《金匮要略》《素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