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2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325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440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1337篇
内科学   842篇
皮肤病学   99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2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95篇
综合类   3426篇
预防医学   1640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1635篇
  8篇
中国医学   944篇
肿瘤学   234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516篇
  2012年   706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661篇
  2009年   626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773篇
  2006年   682篇
  2005年   966篇
  2004年   872篇
  2003年   625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81.
唐路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2):1469-147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医学与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医学的社会作用日益显著,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使得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具有适应科技和社会飞速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已成为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在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82.
BACKGROUND: Craniocerebral injury always accompanies with singultus, while frequent singultus may cause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Simultaneously, respiratory alkalosis and cerebral hypoxia induced by respiratory disorder may aggrava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tranasal cavity drip infusion of aminazine an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n singultus following craniocerebral injury. DESIGN: Contrast observation. SETT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i'an Aerospace General Hospital.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singultus following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i'an Aerospace General Hospital from June 2001 to June 2006.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diagnosed with CT examinatio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nasal cavity medication group (n =62) an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group (n =40). There were 44 males and 18 females in the nasal cavity medication group and their mean age was (33±4) years; while, there were 26 males and 14 females in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group and their mean age was (29±4) years. All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provided the confirmed consent. METHODS: Patients in the nasal cavity medication group were slowly dripped aminazine solution into bilateral nasal cavity with the dosage of 12.5 mg (0.5 mL). Patients who had no obvious effect or had mild improvement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nce every 6 hours. The treatment was stopped if symptom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the fifth medication. In addition, patients in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group receive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50 mg aminazine. Patients who had no obvious effect or had mild improvement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nce every 6 hours. The treatment was changed if symptom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the fifth medicati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rapeu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ll 102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Effective rate in the nasal cavity medic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11.882, P < 0.01). At 6 hours after onset of singultus, effective rate in the nasal cavity medic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8.188, P < 0.01). CONCLUSI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intranasal cavity drip infusion of aminazine on singultus following craniocerebral injury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相似文献   
83.
目的 :通过分析各种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资料 ,为本地区急性中毒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所有急诊入院的中毒患者均由本科室有资历的医务人员准确诊治 ,并填写急性中毒表格。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发生时间、病人来源、发生地点、意图、中毒类型、中毒物质名称、剂量及种类、侵入途径、急诊处理方式、诊断及转归等。结果 :自 2 0 0 0年 7月 1日至 2 0 0 3年 6月 30日止 ,我院急诊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 2 5 6例 ,男女比例 1.0 3∶1,男性略高于女性 ,中毒年龄主要发生在 6 0岁以上的老年组 (占 39.5 % ) ,其次发生在 2 0岁~ 2 9岁之间 (占 18.0 % )。主要中毒的物质为一氧化碳 (占 5 0 .0 % ) ,然后是安眠药中毒 (占 18.0 % ) ,再次是酒精中毒 (占 15 .6 % )。吸入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 (占 5 2 .0 % )。 6 8.0 %的中毒发生在家里。中毒病人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民 6 8.4 % ,待业人员 2 3.4 % ,学生 6 .3%。中毒在11月、12月、1月高发 ,占全年 6 9.1%。 93.8%病人全愈出院 ,死亡占 6 .2 %。安眠药、酒精、农药中毒 ,吸入是常见中毒的主要途径 ,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中毒职业分布。  相似文献   
84.
猴痘病毒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中部与西部非洲热带雨林国家。该病于 1 958年首次在丹麦哥本哈根一实验室绿猴中发现 ,可引起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发病 ,因而得名为猴痘。此后在非洲动物血样检测时 ,发现许多非洲啮齿动物有猴痘病毒感染。该病毒也可感染小鼠、大鼠和兔。1 970年刚果首次报告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1 3 ] 。一、美国猴痘流行情况2 0 0 3年 6月 1 3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报告 ,美国境内数个州发生人类猴痘爆发。 2 0 0 3年 6月 1 0日美国CDC接到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州共报告 53例在接触发病的宠物…  相似文献   
8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有研究证实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代谢紊乱是导致AD发病的核心环节,其中α、β分泌酶功能是决定APP代谢途径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α分泌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其可能成为AD治疗的一个重要的靶点而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主要针对α分泌酶构成、活化途径及激活剂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6.
Fas/FasL系统与肿瘤免疫逃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玉桃  王仁生 《广西医学》2002,24(5):663-666
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监视 ,如肿瘤表面抗原缺失 ,致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肿瘤细胞 ,还可以产生多种免疫抑制因子以降低宿主免疫力等 ,因此 ,即使机体内具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机制 ,但仍难以阻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Fas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 ,与其配体FasL相结合 ,可以诱发细胞凋亡 ,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有关。肿瘤细胞可通过Fas途径逃避免疫监视 ,是一种新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因而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Fas/FasL生物化学1.1 Fas及sFas :人的Fas包含 32 5个氨基酸 ,氨基端有信…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儿童眼部耻阴虱寄生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方法:观察了3例眼部耻阴虱寄生儿童的眼部表现和寄生虫学特征,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做献复习。结果:临床上儿童眼部有耻阴虱飞舞,睑缘有虫卵附着,可通过剪除睫毛、清洁睑缘结膜囊而治愈。结论:耻阴虱可寄生于儿童眼部,儿童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耻阴虱传播。  相似文献   
88.
影响医德教育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医务人员的质量。在目前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医德教育效果受到医德教育自身规律、校园文化氛围、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医德课教育形式等客观因素和医学生思想状况、心理发展规律等主观因素影响。只有正视这些事实,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才能开创医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9.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 ,主要靶器官为肝脏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感染HBV的新病例数超过 5千万 ,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导致的各种结局。全球有超过半数的人口曾感染过HBV ,约 3 5亿人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乙型肝炎虽呈世界性分布 ,但各地慢性HBV感染的流行情况不一致 ,可分为高流行区 (HBsAg阳性率≥ 8% ,如亚洲、非洲、西太平洋地区 )、中流行区 (HBsAg阳性率 2 %~ 7% ,如南欧、东欧 )和低流行区 (HBsAg阳性率 <2 % ,如西欧、北美、澳大利亚 ) ,三种流行区分别覆盖世…  相似文献   
90.
矿区居民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调查对矿区居民开展预防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 以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山西省大同市永定庄矿区矿工 2 5名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3 4 0± 8 3岁 ;矿工家属 2 5名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为 46 8± 1 1 7岁。在矿工组和矿工家属组中各随机抽取 1名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以不同的形式对其余 2 4名同伴进行 1个小时的教育。于教育前和教育后 1周对每组的 2 4名同伴就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知、信、行做问卷调查。并于 1周后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组选取 8人分别进行访谈。结果 在同伴教育者中 ,关于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的一般知识答对率培训前为 2 6 4% ,培训后为 77 6% ;关于传播途径 ,培训前为 2 3 2 % ,培训后为 90 8% ;关于相关的预防措施 ,培训前为 3 5 4% ,培训后为 74 9%。所有的同伴教育者认为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结论 在矿工及其家属中开展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