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儿童解热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98例应用解热药致ADR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ADR相关情况。结果 98例患儿涉及解热药18种,居首位的是双黄连注射液;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高达9个;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及其附件损害等。结论儿童发热属于常见现象,临床选择解热药应合理,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并严格控制剂量,做好监护,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1 发热的概念及机理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依赖于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的,视前区-前下丘脑(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发热是下丘脑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的体温调节机构的内控制反应,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过去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称为发热。现在认为这一概念不够确切,许多生理情况可使体温超过正  相似文献   
33.
发烧是小儿患病时常见的症状。孩子发烧时,不少家长生怕“烧坏”孩子的大脑,影响孩子的智力,常常急于给孩子用解热药。那么,发烧会不会“烧坏”孩子的大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烧对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布洛芬与赖氨匹林退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给小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广藿香油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实验当天体重及基础体温将42雄性只家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及广藿香油高、中、低(2%、1%和0.5%)3个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6组均按1 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 mg/L)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0.5 h后经耳缘静脉给药,空白和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5% 吐温80,西药、中药阳性组和广藿香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注射对应剂量药物,观察各组家兔体温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家兔体温、IL-1β、TNF-α、cAMP和PGE2显著上升(P<0.01或P<0.05);广藿香油对发热家兔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广藿香油高剂量组给药后1.5~5.5 h,家兔体温分别升高(1.06±1.55)、(1.62±1.36)、(1.38±1.22)、(0.98±0.98)和(0.48±0.95) ℃,广藿香油中剂量组给药后3.5~5.5 h,体温分别升高(1.47±0.73)、(1.15±0.68)和(0.63±0.54) ℃,广藿香油低剂量组给药后各时点均有降低发热家兔体温的趋势;广藿香油可明显抑制血清中TNF-α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有降低血清中IL-1β和下丘脑中PGE2含量升高的趋势。结论: 广藿香油对家兔内毒性发热有显著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中TNF-α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7.
小儿常用解热药及其合理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清  彭六保 《中国医师杂志》2002,4(10):1154-1155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是疾病的重要信号 ,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功能。因此 ,对发热必须进行辩证分析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不能见热就退 ,否则会给疾病的诊断、治疗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就小儿常用解热药及其合理应用综述如下。1 解热药的退热作用目前认为 ,前列腺素E2 (PGE2 )致热作用最强 ,人体发热可能是由于在内热原作用下 ,使中枢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及释放增加 ,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药的解热作用是由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环氧酶 )使PG合成减少而产生的[1] 。其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高龄发热病人应用各种口服解热药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口服解热药治疗的高龄病人147例,测量基础体温(T0)及口服解热药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的体温,对其降温速率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平均降低温度最大时间段末的时间点.[结果]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为口服解热药后60 min,口服柴桂解表颗粒复测体温最佳时间为口服解热药后90 min,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复测体温最佳时间为口服解热药后120 min.[结论]高龄发热病人口服解热药最佳时间均大于降温后30 min,应用不同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39.
羚龙清热液的解热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兔iv内毒素后,在体温升高的同时,血浆cAMP含量与cAMP/cGMP亦显著升高,羚清热液给家兔以5.4g/kg直肠灌药,可以抑制内毒素的致热作用,在解热的同时也抑制血浆cAMP含量与cA/cG比值的升高,羚龙清热液无抗感染,抗内毒素中毒作用,因此,其解热机理可能与抑制体内cAMP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0.
小儿常用解热药的评价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荣海 《中国药业》2009,18(2):47-48
目的对目前小儿常用解热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不同的解热药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结论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