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7篇
  免费   1028篇
  国内免费   32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54篇
妇产科学   158篇
基础医学   356篇
临床医学   2960篇
内科学   1185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3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260篇
综合类   7499篇
预防医学   399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251篇
  21篇
中国医学   6424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81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457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511篇
  2016年   625篇
  2015年   697篇
  2014年   1463篇
  2013年   1449篇
  2012年   1717篇
  2011年   1861篇
  2010年   1591篇
  2009年   1390篇
  2008年   1541篇
  2007年   1453篇
  2006年   1195篇
  2005年   1228篇
  2004年   1166篇
  2003年   1095篇
  2002年   915篇
  2001年   822篇
  2000年   692篇
  1999年   602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570篇
  1996年   539篇
  1995年   429篇
  1994年   352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7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3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目的探讨自制香油甘草粉在危重症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16例危重症腹泻患者,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在常规肛周皮肤护理基础上,对对照组涂抹氧化锌软膏,对观察组涂抹自制香油甘草粉。对比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每日护理时间和护理天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7.59%),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每日护理时间、护理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在危重症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中应用自制香油甘草粉,可降低肛周皮肤损伤发生率,减轻皮肤损伤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97.
贺华宁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70-3172
目的研究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及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对照组接受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接受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及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大便次数、性状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便次数、性状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及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确切,可促进患儿康复,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住院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流行季节及年龄分布,以了解本地区A组RV的分子流行病学动态变化特征,为婴幼儿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5176份粪便标本.抽取其中RV抗原阳性标本380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 2006-2008年RV腹泻主要的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3岁的患儿占全部患儿的96.8%.380份粪标本中,222份为G3型,占58.4%,41份为G9型,占10.8%.3年间G1型、G2型均少见,G混合型以G3和G9型的混合为主.2006年和2008年均以P[8]型的流行为主,分别占64.6%(53/82)和46.8%(58/124).2007年以P[4]型为主,占38.5%(67/174).P[6]和P[9]型所占比例较低,P混合型以P[8]和P[4]型的混合为主.G未分型和P未分型在3年间均呈上升趋势.P[8]G3型(20.5%)是上海地区2006-2008年间最主要的A组RV流行株,其次包括P[4]G3型及P[m]G3型.结论 2006-2008年上海地区A组RV显示了新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特征,包括主要流行型别的改变,流行型别更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diarrhea-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及健康人群中的存在情况,分析D-IBS患者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症状指数与回盲部肥大细胞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食物不耐受在D-IBS发病中的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D-IBS患者22例为病例组,无消化系症状的健康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分别接受结肠镜检查.应用食物不耐受状况评价问卷对2组进行食物不耐受状况评分;用功能性肠病症状严重指数(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 severity index,FBDSI)和IBS病情尺度调查表(IBS symptomseverity scale,IBS-SSS)对病例组进行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结肠镜检查,在距回盲瓣4cm处取活检组织2块,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并与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指数、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IBS患者回盲部肠黏膜肥大细胞计数(4.68±0.55)个/高倍镜视野,健康对照组为(1.33±0.54)个/高倍镜视野,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食物不耐受存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与IBS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间呈正相关(FBDSI:r=0.992,P<0.001;IBS-SSS:r=0.970,P<0.001);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与I B S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间呈正相关(FBDSI:r=0.957,P<0.001;IBS-SSS:r=0.985,P<0.001);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与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间呈正相关(r=0.964,P<0.001),健康对照组中食物不耐受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食物不耐受者(P<0.05).结论:D-IBS临床症状与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密切相关,食物抗原的刺激作用可能是D-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增多的原因之一;D-IBS患者食物不耐受存在情况普遍,食物不耐受可加重D-IBS患者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