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9篇
儿科学   256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229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74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6篇
  1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41.
新生儿窒息后血一氧化氮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窒息后新生儿血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镉柱比色法,分别对40例窒息后新生儿及18例正常新生儿于生后1、3、7天测定血清NO水平。结果足月儿、早产儿轻度和重度窒息后7天内血清NO水平的动态变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窒息后血清NO的水平第3天最高,至第7天几乎接近出生后第1天的水平,血清NO水平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37例经颅脑B超证实伴缺氧缺血性脑病。结论血清NO水平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新生儿HIE血浆CO和NO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8例新生儿HIE患儿血浆CO、NO水平显著增高;与轻、中度新生儿HIE患儿比较,重度者血浆CO、NO水平显著增高;CO和NO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O和NO在新生儿HI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远期预后。方法对41例存活者进行随访,采用韦氏法及绘人法测定智商(IQ),同时进行体格发育和神经系统、视力、听力检查。结果12例遗留各种类型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5例重度残废。结论远期预后与急性期临床分型及危重指标数量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补救对部分智力落后患儿有效,而对严重脑损伤患儿则不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4.
糖代谢在围生期小儿脑缺氧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广宇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101-1102
围生期窒息所致脑缺氧缺血损伤是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常造成新生儿的死亡或不同程度的致残。迄今为止,对脑缺氧缺血损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认识不足。目前,比较普遍易接受的学说有:能量衰竭学说,再灌注损伤和氧自由基损伤学说,钙超载学说,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学说等。而其中的能量衰竭在脑缺氧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中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产儿血清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在本院产科出生,无窒息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HIE的早产儿进行血清ALT、AST、GGT、LDH、α-HBD、CK等酶活性的检测.对照组25例为同在本院产科出生,无窒息史,头颅CT检查无异常的早产儿.结果经统计学分析,HIE组与对照组比较,ALT、GGT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LDH、α-HBD、CK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中、重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LDH、α-HBD、CK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E组的早产儿血清酶活性检测,以AST、LDH、α-HBD、CK活性改变为主,可为早产儿HIE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而ALT、GGT对HIE的诊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6.
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死率,致残率较高,为探讨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干预作用,我们在传统方法治疗HIE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通过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的评价,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 0 0 0 -0 8~2 0 0 2 -0 5收入住新生儿科的3 9例中重度HIE患儿,均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HIE临床依据和分度标准[1 ]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 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胎龄(3 9 8±1 3 )周、出生体重(3 5 5 3±5 2 2 )g ,起病日龄(1 64±1 3 0 )d ,1、5minApgar评分分别为3 5±0 8、…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谷胱甘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 ,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 ,通过检测新生大鼠脑细胞内游离钙、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探讨谷胱甘肽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 ,谷胱甘肽(还原性 )预防可显著减少脑神经细胞内游离钙 ,但对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影响不大。提示谷胱甘肽可有效抑制缺氧缺血损伤引起的脑细胞内游离钙聚积 ,但不能影响 SOD和 MDA水平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新生猪海马皮层细胞色素C氧化酶 (COX)活性变化。方法 50只 3d新生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假手术组 )。实验组制成HIBD模型后置空气中 ,根据在空气中放置时间分 4组 (0h组 ,2 4h组 ,48h组 ,72h组 ) ,每组 10只。每只新生猪分离左侧海马皮层线粒体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COX活性 ;采用SDS -PAGE分析线粒体蛋白改变。结果  1.0h组COX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再灌注时开始下降 ,2 4h组活性最低 (P <0 .0 5) ,然后逐渐回升 ,但 72h组仍未恢复至对照水平(P <0 .0 5)。 2 .SDS -PAGE示 2 4h组、48h组和 72h组线粒体蛋白成分和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HIBD后再灌注线粒体COX活性下降 ,线粒体蛋白成分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此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直接原因 ,也是HIBD中线粒体对神经元凋亡起关键作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9.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rhEPO能否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80只随机分为 4组 ,即正常对照组、HIBD组、川芎嗪 (TMP)治疗组、rhEPO治疗组 ,每组各 2 0只。制备HIBD模型后腹腔内注射rhEPO及TMP。在缺氧缺血后48h处死 ,取脑组织常规固定 ,切片行HE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 ,测定脑细胞凋亡百分率及凋亡面密度。结果 HIBD组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rhEPO组测定值明显低于HIBD组 (P均 <0 .0 1) ,而与TMP组相比无差异 (P均 >0 .0 5)。结论 rhEPO能抑制脑细胞凋亡 ,具有与TMP类似作用 ,对HIBD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0例HIE和 4 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胰岛素和血糖监测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HIE患儿入院时高血糖 19例 ,低血糖 5例。HIE组血糖、血胰岛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且以重度HIE组更甚。结论 HIE患儿可出现糖代谢紊乱 ,对HIE患儿应密切监测血胰岛素和血糖变化 ,及早发现和尽快纠正高血糖或低血糖 ,以免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