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Neurotropin治疗脑水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抗缓激肽能抑制血管源性水肿的原理,探讨应用抗缓激肽药物Neurotropin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性脑水肿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5例年龄55~81岁,发病时间24h~6d的大面积脑梗塞性脑水肿患者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ml中加入Neurotropin30ml静脉点滴,1次/d,连续10d,跟踪脑CT及多伦多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例病灶面积明显缩小,但病灶中心CT值无明显变化,其中2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应用Neurotropin为抗脑水肿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2.
卡托普利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卡托普利是第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故能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并延缓激肽的扩血管作用,从而使血压降低。由于它对肾素、血管紧张素、激肽、前列腺素、心钠素及心功能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在治疗高血压、改善肾功能和心功能方面作用日益被临床认识和肯定。同时它的副作用也受到临床的极大关注。下面根据有关报道对它的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综述。1 脱发文献报道[1]3例脱发病人,服药剂量为37.5~750mg/d的两例为少量头发脱落,一例剂量…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缓激肽(BK)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凋亡中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 Ang(1~7)组,HOE-140组和AngⅡ Ang(1~7) HOE-140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培养的HUVECs乳酸脱氢酶(LDH)漏出,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测定HUVECs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AngⅡ(0.1 μmol/L)孵育细胞24 h后显著增加HUVECs的LDH漏出[(231.5±74.4 vs 76.6±19.4)U/L,P<0.01]、ET-1分泌[(97.6±15.7 vs 48.8±9.3)pg/mL,P<0.01]、ICAM-1表达[0.070±0.001 vs 0.041±0.003,P<0.01]和HUVECs凋亡率[24.8%±0.6%vs 1.4%±0.6%,P<0.01];Ang(1~7)(1 μmol/L)明显抑制了AngⅡ的上述作用,同时还促进HUVECsNO的释放;(2)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HOE-140(1 μmol/L)明显减弱Ang(1~7)对抗AngⅡ的作用(P<0.01);(3)单用Ang(1~7)、HOE-140对HUVECs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1~7)能有效抑制AngⅡ引起的HUVECs的损伤和凋亡,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BK B2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34.
《齐鲁药事》2011,(10):620-620
<正>2011年8月25日,Shire医药公司宣布,美国FDA批准新药Firazyr(艾替班特注射剂)上市,用于治疗18岁以上患者遗传性血管水肿的急性发作(HAE)。  相似文献   
35.
缓激肽B1(BDKRB1)与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缓激肽受体B1(bradykinin receptor B1,BDKRB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0例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10例CINⅡ~Ⅲ级及30例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中BDKRB1mRNA表达。结果BDKRB1表达随宫颈上皮病变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在CSCC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伴脉管浸润、BDKRB1表达均为影响C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沦BDKRB1在C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CSCC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采用电生理记录和行为学观察研究了外周初级传入神经元对单独和联合使用ATP及缓激肽(BK)的反应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新鲜分离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ATP激活电流(IATP)以及BK对IATP的调制作用,并结合痛行为实验进行整体行为观察。结果在大鼠新鲜分离的DRG细胞上预加BK后再加ATP,则IATP明显增强,其增强程度依赖于BK的浓度(10^-6~10^-4mol/L)。预加BK后ATP的量-效曲线上移.其电流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增加20.75%,而BK预加前后ATP量-效曲线的EC50值非常接近(1.65×10^-5 vs 2.0×10^-5mol/L)。在大鼠后肢掌底皮下分别注射BK和ATP均引起浓度依赖性的痛行为(抬腿)反应,当联合应用BK(10^-6mol/L)和ATP(10^-5,10^4and10^-3mol/L)时,后爪抬腿时间随ATP浓度的增大而急剧地增强。结论炎性介质BK、ATP等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疼痛信息的产生、传递和调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ATP和BK具有协同作用,这种作用是非竞争性的,BK能明显增强IATP=预加BK后,随着ATP浓度的增高所诱导的痛行为反应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37.
缓激肽(BK,10nmol·L~(-1))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A/R)损伤时,LDH释放减少和TBARS含量降低,此作用能被缓激肽拮抗剂K_(86/4321)(1 μmol·L_(-1))所取消;心肌细胞A/R损伤后,HPLC-ED法测定培养液中有羟自由基生成,BK能减少其产生。BK保护作用的机理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减少羟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8.
39.
Bradykinin,ani mportant subs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xerts its ac-tions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B1 or B2 receptors .B1 receptors are expressing mainly in pathologicalconditions and mediate inflammatory and pain-pro-ducing effects[1];B2 receptors(BKB2Rs) mediatemost of cardio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throughreleasing nitric oxide (NO) ,prostaglandins (PGs)and 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2]. The components for the generationand action …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中的作用和缓激肽(BK)对该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经差速贴壁法培养的新生大鼠CFs,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卡托普利组(B组),AngⅡ组(C组),AngⅡ加卡托普利组(D组),HOE-140组(E组)和AngⅡ加卡托普利加HOE140组(F组)。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测定培养CFs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和细胞内cGMP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C组孵育细胞48后可显著增加CFs S期细胞百分率和MTT比色法测定的CFs吸收度(A)(分别P< 0.01.P<0.05);B组明显降低Ang Ⅱ作用下的CFs S期细胞百分率和A值,而NO含量和细胞内cGMP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E组可部分阻滞卡托普利的作用,F组的CFs S期细胞百分率和A值均明显高于D组(分别P<0.01,P<0.05),NO含量和细胞内cGMP水平均显著低于后者(均P<0.05)。结论:卡托普利可能通过NO、cGMP途径抑制Ang Ⅱ诱导的CFs增殖,而BK经β3受体部分介导卡托普利的抗增殖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