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1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164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25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96篇
特种医学   1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60篇
综合类   1784篇
预防医学   24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57篇
  17篇
中国医学   2567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517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62.
63.
目的 探讨非腰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痛的正确诊断。方法 后瞻性回顾 10例非腰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痛病例 ,结合术前CT、MRI及其它辅助检查 ,分析临床特点 ,诊断线索。结果  10例中后腹膜肿瘤 6例 ,骨盆内肿瘤 4例。平均年龄 5 9± 4岁 (5 5~ 6 3岁 ) ,因腰椎CT或MRI提示程度不等的间盘膨出或 /和突出而手术 ,平均术后症状缓解时间 3 5± 1 5个月 ,平均最终确诊时间 8±2 5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15± 3 5个月 ,死亡 5例。结论 老年人的腰腿痛要警惕非腰椎间盘源性病因 ,尤其有夜痛、既往肿瘤病史者  相似文献   
64.
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由自身骨性增生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损伤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一方法:30只健康家猫,手术显露右侧C7、C8和L5、L6冲经根及其椎问孔内口,用牙髓钻破坏椎间孔周围骨皮质后,将“V”形松质骨块沿骨壁嵌于神经根通道的骨性管道内及侧隐窝后方,左侧做正常对照。在造模术前和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4~5只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神经根通道的狭窄程度和神经根受压状态,6只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椎间孔截面积测量。结果:术后早期实验侧肢体出现行为异常:而后有不同程度肌萎缩;后期部分肢体远端出现溃疡。影像学检查随着嵌压时间延长.实验侧椎间孔骨痂增多,狭窄加重。神经根受压变形,椎间孔骨性截面积8周后明显减小,与对照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神经根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神经束膜、内膜的水肿。髓鞘肿胀;4周后发生节段性脱髓鞘:8周时神经轴突增粗、断裂,远端瓦勒氏变性;12周后变性冲经结构崩解、吸收,形成空洞:24周时整个神经干纤维化。术后4周时实验侧MEP开始出现潜伏期延长;8周时伴有波形分化不清;12周波幅明显下降:24周MEP的引出困难,部分电位消失。结论:采用椎问孔内自体松质骨植入,造成神经根慢性嵌压性损伤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单,适用于脊柱各个节段,其损伤部位和形式与临床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5.
王虎朝 《颈腰痛杂志》2004,25(4):243-243
患者男性,38岁,农民。主因腰背疼痛及左下肢无力麻木半年加重半个月来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于2003-06-12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抬搬重物后出现腰背部疼痛,经卧床休息后好转,随后出现左下肢无力麻木。当时行腰椎CT检查为“腰4-5间盘突出”症,曾在当地及多家医院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牵引、针灸、理疗”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半个月  相似文献   
66.
67.
自1934年Mixter和Barr用手术方法证实突出髓核组织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以来,突出髓核组织的局部激刺作用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的发病关键。近年来由于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也开始引起一些争议。现将这方面的情况概要地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68.
背景:虽然椎间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的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间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间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69.
本文报告了腰椎间盘急性损伤后突出病人38例,应用甘露醇脱水结合骨盆重磅牵引为复合治疗组,另选41例条件相似的病人做对照组。复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P<0.01)。其中复合治疗组11例,对照组3例,还应用CT作治疗前后的观察,并做了突出椎间盘的测量对比,结果是,治疗后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均有明显的缩小,差异极为显著(P<0.01),对照组仅上下径缩小差异显著(P<0.05)。从形态观察,治疗前突出的椎间盘呈球形,半圆形,压迫硬膜囊、神经根;治疗后突出的椎间盘呈月牙形、线条形,硬膜囊,神经根恢复到解剖位或受压明显减轻,在解痉镇痛方面脱水疗法优于镇痛剂。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