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41.
242.
左肩锁关节结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旭东 《四川医学》2009,30(5):781-781
患者,男,29岁。因左肩后部肿物缓慢生长伴酸痛不适3个月余入院。无低热、盗汗、明显消瘦。经治疗(肩周炎,肩周滑囊炎)无好转。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肩后部可扪及8.0cm×5.0cm大小的包块,囊性,质韧,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压痛明显,局部皮温正常,肩后有少许淡红色色素沉着。左肩关节活动正常,活动时无疼痛。X线摄片胸部未见异常,左肩锁关节间隙狭窄,肩峰及锁骨肩峰端溶骨性破坏。血沉71mm/h。诊断:左肩锁关节结核并肩后部冷脓肿形成。  相似文献   
243.
黄宋群  陈小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77-2077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79岁,反复左跟部肿痛2年入院。体检:左跟部肿胀、压痛,局部皮温无增高,未扪及波动感,余未见异常。X线检查:左跟骨局部膨胀,呈卵圆形分叶状透亮破坏区,边缘整齐,病灶区密度呈云雾或毛玻璃状改变,破坏区内部被分隔为数个小房,其中可看到沙砾状钙化点,外围可看到一薄层骨质硬化增生现象。  相似文献   
244.
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及正常人皮温测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监测与正常人皮温测试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皮温计术后即开始进行持续的皮温监测,连续7d;对正常人采用红外线观测:肢体放低与提高,放置冰袋、针刺、吸烟与被动吸烟等情况的皮温。结果22例血管修复术后,温差在0~2℃的20例,伤肢顺列成活,1例皮温低于3℃经及时处理伤肢亦得成活,1例伤肢较健肢低3~4℃者,虽经处理,终被截肢;正常人组观察结果说明疼痛、吸烟、局部保暖及肢体摆放高度对等活有很大影响。结论:健侧与患侧温差在0~2℃表明血循环良好,伤肢可顺利成活,如温差大于3℃,则提示有血管危象;疼痛、吸烟、被动吸烟、局部保暖与肢体摆放高度可影响皮温,值得临床上重视。  相似文献   
245.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区皮温升高的机理。方法:选择40例施行子宫切除的硬膜外麻醉病人与等数量的腹部手术全麻病人母指皮温对比。结果:实验组病人硬膜外使用利多卡因后皮温逐渐升高,30min后皮温达到最高35±1.1℃,持续45min左右,皮温开始下降。对照组的病人大隐静脉直接滴注利多卡因后皮温没有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后皮温升高是利多卡因阻滞了交感神经,与中枢控制无关。  相似文献   
246.
药物合并皮温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5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WHO1993年诊断标准,对1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生物反馈观察[1],其中抵抗性高血压13例、轻中度高血压17例。将一般原发性高血压124例,随机分为反馈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类型、病程、家族史等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采用PW-1A型皮温?..  相似文献   
247.
患儿男,5岁,左侧桡骨远段疼痛半年余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左前臂略肿胀,皮温稍高,桡骨中下段压痛。CT、MRI提示:左侧桡骨远段骨皮质不连续,可见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左侧桡骨中远段骨皮质膨胀、破损,见一大小约6.1 cm×2.2 cm×2.0 cm低回声实性肿物自髓腔延伸至周边软组织,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可见数个散在点状强回声;CDFI示其内部及周边均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和高阻动脉血流频谱(图1A~C)。入院后行左侧桡骨瘤段截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伴骨壳形成,瘤细胞为骨母细胞伴不同成熟度的新骨形成(图1D);病理诊断:侵袭性骨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248.
据过去的观察,穴位皮温在针刺时可出现一定的变化(吴秀锦,针刺补泻手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新医学,2,1980)。本实验是进一步观察此种变化的循经影响,为探讨针刺时穴温变化的原理提供线索。方法实验在8例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均成年,男女各半;证属肾阴虚者5例,肾阴阳两虚者2例,脾虚者1例。用三台半导体点温计(日本光电出品)同时测定受刺穴位、本经它穴及其旁1.5厘米的经外部位的皮肤温度,具体受测穴位见表1。所用点温计有二种,显字式点温计通过笔式探头测量受刺皮温,钮式点温计通过钮式探头分别测量本经它穴及经外部位皮  相似文献   
249.
患者,男性,50岁,因“腰部及下肢酸痛肿胀伴疼痛”于2021年10月4日入院就诊。患者长距离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入院检查示患者双侧胫前水肿,双下肢肌张力正常,下肢皮肤感觉、皮温及肤色正常;心电图、血常规及尿常规等未见异常。双侧下肢动静脉彩超示下肢动静脉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腘静脉重度反流,双侧小腿浅静脉曲张,右侧最宽处4.6 mm,左侧最宽处5.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