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718篇
预防医学   10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5篇
中国医学   187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痛为主动症.常伴有上腹部胀满,暖气吞酸,饮食不适等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及部分胰腺和胆道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动症者.均属本病的范畴;现代名老中医对胃脘痛的辨治和用药方面有许多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3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本文通过对古典医籍及近10年文献有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资料分析,认为本病的证候特点与中医病名“休息痢”相符,病机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方面得出了健脾益气化湿、活血化瘀解毒、托疮祛腐生肌等方法是治疗本病之关键的结论,提出分期治疗本病的思想,认为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做好癌前监测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4.
阳痿     
方药:仙茅10g,淫羊藿10g,黄柏10g,蜈蚣2条,桃仁10g,红花10g,甘草10g。  相似文献   
35.
参加实验项目的50名儿童中的绝大多数有可能受到虐待的报道,说明儿童保护仍是令人担忧的重要问题。这涉及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护理人员应该把他们的成年患当作父母、家庭成员和社会一般公众,并且应该与病患家庭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从而确保这些家庭的父母和为家操心的人能提供关于他们的孩子、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周围的人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36.
治痛风方     
潘文昭   《家庭医药》2006,(3):24-24
车前子30克(布包),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煮沸,代茶频饮,每日1剂。可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  相似文献   
37.
38.
笔者在1990-1998年间运用自拟乙肝丸治疗乙肝患者5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563例中,男396例,女177例;年龄7-58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的15天;根据实验室检查,大三阳254例,小三阳173例,表面抗体阳性136例。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柴胡、炒川楝子各12g,丹参18g,石  相似文献   
39.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一过性、易复发性、严重性的特征.中医的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中阻、瘀血阻窍,以风、痰、火、瘀兼证为标;气血亏虚、肝肾两虚,以脏腑亏虚、阴阳失调为本.  相似文献   
40.
肾禀先后二天,为一身之本,与生命始终。肾滋五脏六腑之阴,发五脏六腑之阳。肾精、肾气易损易虚,“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只虚不实”,肾虚致百病杂生,证象纷繁。补肾为本,合以治标之法,多获佳效。肾与内分泌、免疫、生化代谢等多系统密切相关,临床病证多见肾虚,补肾方药对多系统有良好调治作用。强调重视对肾虚本质及补肾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