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酒为百药之长”一说,出自《汉书·食货志》,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在医药应用方面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2.
土是中药常用固体辅料之一,现在使用土炒炮制的中药共有27种,本文回顾了土炒炮制的历史沿革,综述了现代研究进展,为中药土炒共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3.
络病理论探微   总被引:127,自引:16,他引:127  
约略回顾几千年来络病理论的演进脉络,探讨络脉病证的病因病机,并试从西医学角度阐明络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期更深刻地理解络病学说,充分认识其理论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4.
珠子参类药物历史沿革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参属和党参属珠子参类药材的本草沿革、药名流传、资源现状与功效应用关系比较考察,提出人参属珠子参药材历史沿革,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展望。方法:对珠子参类药材来源与药用历史、药名流传进行考证,同时对云南为主的珠子参类药材资源与功效应用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人参属珠子参应用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其功效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由于资源分布于高海拔地区,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应用研究不够,存在与党参属珠子参混淆的情况。结论:人参属珠子参始载于《滇南本草》,在以后本草与文献中得到证实,功效确切,是人参属植物中的"璞玉",需要从野生资源保护开始,开展人工种植抚育、功能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55.
花蕊石是常用矿物中药,《嘉佑本草》将其列为中品。花蕊石的炮制始见于宋代《嘉佑本草》[1]中药炮制历史的极盛时期,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炮制方法不断增加,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6.
姜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姜在近10年国内外化学研究、药理作用方面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其炮制沿革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情况的总结,发现姜中姜辣素及其类似结构化合物是姜中的重要活性成分。提示中药的化学研究非常重要,化学成分研究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物质基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查阅,黄芪道地产区由之前的四川、陕西、宁夏地区逐渐过渡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如今以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黄芪为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黄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价值。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且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结论:黄芪最初以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作为正品被使用,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
姜碧清 《中国药业》2008,17(24):14-14
该文阐述了中药工商企业的发展沿革,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在古今文献中,有“积滞”、“食积”、“宿食”、“积”等不同名称,但这一病证的命名存在着古今同名异义、当今同名异义的错杂混乱现象,存在着特异性不强、欠确切明了的弊病。提出将“积滞”、“食积”等病名改为“食滞”。并指出其病机为残食有形之邪,陈泣于胃肠,气机郁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