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0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6篇
  1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袁彩莲 《吉林医学》2012,33(20):4278-4280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意义及疗效对比。方法:选6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冷冻治疗和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结果:每周随访记录每例患者皮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连续观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治愈率分别为82.35%及81.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治疗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患者男 ,46岁。 1998年 6月因面部起丘疹、脓疱 3个月初诊。患者面部初起毛囊性红色丘疹 ,不久顶端变成了脓疱 ,大小呈米粒大 ,群集分布 ,皮疹消退后有少许鳞屑及色素沉着 ,不久边缘又起新的皮疹 ,并逐渐向四周扩大 ,伴有轻微瘙痒 ,曾被拟诊为痤疮 ,经多方治疗无效。家族史无特殊。皮肤科检查 :头皮及面部可见泛发群集分布的小脓疱 ,间有毛囊性红色丘疹 ,大小约大米粒大。前胸、后背及肩部、上肢近端可见散在分布群集的脓疱 ,无渗出及溃烂 ,其中可见部分皮疹消退后留下的色素沉着斑 ,有的在色素沉着斑上或其边缘又起新的脓疱 ,掌跖及下肢未…  相似文献   
103.
104.
患者男,22岁。面部红斑、丘疹和脓疱,伴脱屑3月余。面部可见数个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和丘疹,顶部可见针尖大脓疱,伴破溃。血常规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毛囊及真皮内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毛囊内见嗜酸性脓肿。  相似文献   
105.
瘤型麻风1例     
杨云东  纳猛  李兰英 《皮肤病与性病》2009,31(2):F0003-F000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农民。因头面、四肢皮肤发现斑块、结节、不疼不痒半年,于2008年8月4日来我科就诊。5个月前,患者面部出现黄豆大小结节、不疼不痒。曾到多家医院诊断为“毛囊炎”“疤痕疙瘩”等。近两月来皮损增多,四肢出现新发斑块结节。患者半年前曾接触同村的麻风患者。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血、尿常规正常。皮肤科情况:双侧眉毛外1/3脱落。面颈部10多粒黄豆至米粒大小不等的结节。  相似文献   
106.
对难辨认性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面颊部、躯干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颊部、前胸、后背出现簇集状红色丘疹、结节,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基底红润,部分中心可见黄色脓点,无互相融合。无痛痒。2007-09曾以假性淋巴瘤住入广州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前后2次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2007-09-03病理结果示:皮肤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7.
例1男,26岁,面部红色丘疹伴痒痛20余天。例2男,19岁,面颈部反复红色丘疹、脓疱伴痒1年,加重1周。例3男,65岁,面部、躯干及双上肢红色丘疹、脓疱伴痒反复20年。3例均诊断为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该病多发于面部,可见漩涡状或匍行性斑块,点缀有毛囊性丘疹和脓疱,皮损向四周扩散而中心消退。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皮脂腺内及周围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表皮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真皮浅中层及毛囊附属器较密集嗜酸细胞、部分中性粒细胞浸润。3例均给予口服吲哚美辛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停药后随诊6个月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108.
头癣误诊为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男,6岁.因头部丘疹、化脓、脱发半年,局部溃疡1个月来诊.患儿半年前头部出现数个散发性毛囊性丘疹,渐形成白色脓点,周围红肿,丘疹渐增多、密集,伴疼痛,无发热.  相似文献   
109.
三黄膏治疗多发性毛囊炎15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0.
雷公藤治愈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治愈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葛广武①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一少见疾病,病因不明,病程慢性,皮疹反复发作,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用雷公藤总萜治疗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例1.男,26岁。3周前无明显诱因在前胸出现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