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8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发展,传统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而新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前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从而选出最合适的内固定器。因此,对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非融合技术成为国内外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2.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min,平均出血85.7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病变患者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及必要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采取体位支持、预防并发症及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I期愈合出院,无并发症。结论:配合有效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术后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15个间隙),其中L2~3 1例,L3~4 5例,L4~5 9例。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24个月随访。术后1、6个月JOA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JOA评分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棘突顶端上下缘与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的关系,为微创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椎弓根的体表定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具完整脊柱骨标本,测量标本两侧胸11~腰2椎弓根中心点与棘突旁开距离(CO)、棘突上、下缘至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AC、BC),以棘突顶端的上、下缘为参照点确定椎弓根的最佳体表投影点.选取2...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应用棘突旁小切口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7月棘突旁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76例。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50 ml,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随访6月至5年,平均25个月。术后以Macnnab标准评价:优156例,良18例,优良率98.8%。结论棘突旁小切口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比较棘突椎板回植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人工椎板在全椎板切除术后防止硬脊膜粘连受压,修补椎板缺损,后路融合稳定脊柱,椎管成形等方面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使用棘突椎板回植组(A组23例)与人工椎板(B组17例)组修复于脊柱后路手术切除全椎板患者术中所致成的椎板缺损患者共40例,其中棘突椎板回植23例,采用X射线片、CT和MR检查,对融合率、融合时间进行随访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年,效果满意。X线片及CT片示:A组有1例回植瓣出现骨吸收现象,但未形成回植瓣塌陷或再次腰椎管狭窄可,余22例骨接触面界限消失,融合良好。B组17例腰腿痛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界限消失,融合良好。结论纳米人工推板修复缺损的椎板,融合完成椎管成形,稳定了脊柱后柱,防止脊膜暴露后的并发症,并具有人体椎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广泛的实用性,与椎板回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求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43例采用针灸治疗;B组44例采用单纯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60.47%,B组81.82%,两组比较(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治疗前后,对椎动脉(V A)和基底动脉(B A)进行检测,其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 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 m)显著上升,博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9.
自1997年7月-2002年10月,对42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潜行减压、棘突原位回植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