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CL)研究鱼腥草、田基黄和板兰根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化学发光的影响。结果发现鱼腥草可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值,而对单核细胞无显著影响;田基黄和根兰根虽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化学发光值,但无鱼腥草作用显著。结果表明鱼腥草可能参与调整中性粒细胞氧化过程(呼吸爆发)并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73.
《中国当代医药》2010,(27):37-37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洋地黄(毛地黄)蕲艾(祁艾)千年健(千年见)沙苑子(沙菀子)山慈菇(山茨菇)香薷(香茹)旋覆花(旋复花)金银花(银花)玄参(元参)延胡索(元胡索)紫菀(紫苑)  相似文献   
74.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19-119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  相似文献   
75.
《中国当代医药》2010,(33):28-28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洋地黄(毛地黄)蕲艾(祁艾)千年健(千年见)沙苑子(沙菀子)山慈菇(山茨菇)香薷(香茹)旋覆花(旋复花)金银花(银花)玄参(元参)延胡索(元胡索)紫菀(紫苑)  相似文献   
76.
《中国医药导报》2011,(22):74-74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洋地黄(毛地黄)蕲艾(祁艾)千年健(千年见)沙苑子(沙菀子)山慈菇(山茨菇)香薷(香茹)旋覆花(旋复花)金银花(银花)玄参(元参)延胡索(元胡索)紫菀(紫苑)  相似文献   
77.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49-49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洋地黄  相似文献   
78.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62-162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番泻叶(蕃泻叶)覆盆子(复盆子)龟甲(龟板、龟版)胡芦巴(葫芦巴)硫黄(硫磺)曼陀罗(蔓陀罗)洋地黄(毛地黄)蕲艾(祁艾)千年健(千年见)沙苑子(沙菀子)山慈菇(山茨菇)香薷(香茹)旋覆花(旋复花)金银花(银花)  相似文献   
79.
《中国当代医药》2011,(8):100-100
白及(白芨)黄连(黄莲)穿心莲(穿心连)半边莲(半边连)马尾连(马尾莲)斑蝥(斑蟊)板蓝根(板兰根)  相似文献   
80.
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分别吸附于Vero-6细胞和BGM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板兰根针剂和喜树煎剂。培养后前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荧光反应阴性;后者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发现细胞生长正常。撤药后继续培养并按原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两药物均有杀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