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65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298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237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2366篇
内科学   63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381篇
外科学   1883篇
综合类   5495篇
预防医学   1439篇
眼科学   151篇
药学   1618篇
  30篇
中国医学   12525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72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532篇
  2014年   1210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475篇
  2011年   1576篇
  2010年   1501篇
  2009年   1287篇
  2008年   1326篇
  2007年   1297篇
  2006年   1128篇
  2005年   1207篇
  2004年   1219篇
  2003年   1260篇
  2002年   1084篇
  2001年   999篇
  2000年   937篇
  1999年   787篇
  1998年   670篇
  1997年   575篇
  1996年   570篇
  1995年   461篇
  1994年   410篇
  1993年   384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月骨脱位是临床较为少见的骨关节损伤,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它是腕关节背伸机制损伤的一种类型,常规手法复位时均是先腕部背伸位牵引,而且大多在麻醉下。本人于2003年至今共手法复位了3例月骨新鲜脱位,均未麻醉,采用腕掌屈位牵引,全部轻松复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吴爱杰 《山东医药》2003,43(3):28-28
自1998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手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供血不足,出现以颈肩痛或颈枕痛、眩晕、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笔者自2004年9月—2005年4月采用中药熏蒸结合疏筋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独立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多为牵拉所致,故又称“牵拉肘”,常见于2岁~5岁小儿,而5岁以上的患儿常有继往发作史.笔者于2000年8月~2006年1月期间,通过手法复位儿童桡骨小头半脱位12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26.
病毒感染后眼外肌麻痹常突然出现头歪、眼斜、视一为二的病症。以外直肌、上斜肌受累最为多见。常规以抗病毒、激素、消炎和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方法治疗,但疗效欠佳,病程长者难以治愈,后期多以手术矫正眼位、消除复视。近年我们对病毒感染后眼外肌麻痹的患者30例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大重量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多见于30~40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一。非手术治疗大多以牵引、手法、中药为主。有医者认为本病的非手术治疗,取效容易,治愈难,复发率较高。笔者自1982年至1991年1月用大重量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77例,疗效满意,现  相似文献   
28.
宋治平 《河北医学》1996,2(3):243-244
手法整复肱骨下端骨骺前变位(247100)安徽省贵池市中医院宋治平肱骨下端骨骺前变位,在骨伤科临床上并非少见。笔者自1994年4月至1995年11月间运用手法整复此类损伤22例,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为门诊患者,均有明确的跌仆致伤...  相似文献   
29.
少年型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生于 4岁以下幼儿[1] ,4~8岁者偶可见到 ,8岁以上者罕见 ,且至今尚未见有临床报道。笔者在 10余年中 ,曾先后诊治过 5例 8~ 13岁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因其损伤机制、临床特点均与“幼儿型”有所不同 ,且本病极易误诊 (本资料 5例中 ,曾有 3例误诊为一般的软组织损伤 ) ,故将所见 5例分析报道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1 病案例 1:某某某 ,女 ,10岁 ,摔伤左肘 ,疼痛 ,活动受限 1天。查体 :局部轻微肿胀 ,活动受限 ,肘外侧压痛 ,X片显示未见异常。初诊为“左肘软组织损伤”。予中药内服 ,外敷 ,3天后复诊 ,局部疼痛减轻 ,肿…  相似文献   
30.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