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余智 《河南中医》2004,24(11):10-11
针刺补泻法在临床上对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刺治病与用药处方相同,重在平衡阴阳、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补虚泻实、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对其机理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02.
摘要:目的:在超声介入下观察毫针针刺内关穴产生得气时,不同组别毫针与周围解剖组织的距离,以及毫针进入各层解剖组织时得气强弱情况。方法:利用超声观察毫针进入内关穴各层解剖结构时,“酸胀麻重”得气感的强弱程度,记录皮肤针刺点距第一腕横纹的距离(即取穴点)、针体距正中神经的最短距离和针尖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即进针深度)。结果:男、女志愿者左侧内关穴的距离测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体重指数的志愿者仅在左侧进针深度有统计学差异,左右内关穴分组三个距离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毫针针刺内关,随着进针深度的增加,得气感在不同组织结构中感觉强弱不同,在指浅屈肌与指深屈肌筋膜连接集中处、在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筋膜连接集中处得气感觉强烈,肌肉层内部感觉减弱。毫针针尖有强烈得气感时,针尖在肌肉筋膜集中处有92个,肌肉层内部有28个。结论:不同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内关穴得气解剖测量距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单独个体左右内关穴测量距离无明显统计差异。针刺内关穴得气感与肌肉筋膜关系密切,筋膜越集中,得气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303.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针刺加艾灸治疗老年性便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50例便秘患者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55~82岁;病程0.5~1年的26例,2~6年17例,7年以上7例。治疗方法取穴: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脾俞、胃俞、支沟、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太溪。针刺得气后,将艾条切成2cm长的艾炷,套在针刺穴位的针柄上,做好防护烫伤准备后点燃艾炷,待艾炷燃尽、针柄冷后,捻转起针。10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304.
305.
[目的] 探索针刺得气对受试者脑功能的影响,为客观表征针刺得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30例健康受试者的手三里穴分别施行得气与不得气针刺操作,以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价受试者主观得气感,并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全程采集受试者脑功能信号,比较针刺得气与不得气时受试者的脑激活和脑连接情况;分析主观得气感与脑功能激活的相关性。[结果] 针刺得气激活了双侧额叶岛盖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左侧三角部及右侧额极区,使同侧顶叶和颞叶、左侧颞叶与右侧顶叶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增强;受试者得气感与脑功能反应具有相关性。[结论] 针刺得气可激活受试者双侧额叶,增强不同脑区间的功能连接性,受试者脑功能反应可能有助于客观表征针刺得气。  相似文献   
306.
目的:运用肌骨超声技术探索针刺足阳明胃经部分腧穴得气过程中的解剖特征及得气感评价,研究针刺得气的机理及规律,为经络与腧穴实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7例,针刺穴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右)、上巨虚(右)、条口(右)、丰隆(右)、下巨虚(右)、梁丘(右),共6个腧穴,在健康志愿者得气过程中记录得气感量化评价表,并通过肌骨超声技术动态观察针尖所到的解剖结构,比较足阳明胃经不同腧穴在得气过程中的解剖特征及得气感评价的区别和相关性。结果:肌骨超声图像显示,当针尖刺入小腿骨间膜层时,得气人数较多,得气感评分值最高,得气感最好,此时针尖距皮肤的距离为(2.82±0.50) cm,针尖距胫骨距离为(0.69±0.45) cm;当针尖刺入股骨前结缔组织层时,得气人数较多,得气感评分值最高,得气感最好,此时针尖距皮肤距离为(2.68±0.99) cm,针尖距股骨距离为(0.63±0.32) cm。结论:经络与腧穴存在一定的未知通路,较为可能是结缔组织相关解剖结构,而针刺治病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能量流”通过经络通道进行传导,使针刺者产生相应得气感,从而起到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