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46篇
  免费   3184篇
  国内免费   1391篇
耳鼻咽喉   315篇
儿科学   3032篇
妇产科学   509篇
基础医学   2473篇
口腔科学   466篇
临床医学   12551篇
内科学   3659篇
皮肤病学   381篇
神经病学   834篇
特种医学   18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3344篇
综合类   31563篇
预防医学   8229篇
眼科学   387篇
药学   19130篇
  207篇
中国医学   18764篇
肿瘤学   763篇
  2024年   312篇
  2023年   1359篇
  2022年   1376篇
  2021年   1978篇
  2020年   2101篇
  2019年   2481篇
  2018年   1013篇
  2017年   2529篇
  2016年   2725篇
  2015年   3104篇
  2014年   6141篇
  2013年   5705篇
  2012年   6825篇
  2011年   7371篇
  2010年   6490篇
  2009年   5885篇
  2008年   5748篇
  2007年   5854篇
  2006年   5575篇
  2005年   6132篇
  2004年   6224篇
  2003年   6543篇
  2002年   3976篇
  2001年   2394篇
  2000年   1729篇
  1999年   1260篇
  1998年   1112篇
  1997年   995篇
  1996年   782篇
  1995年   656篇
  1994年   590篇
  1993年   303篇
  1992年   256篇
  1991年   263篇
  1990年   184篇
  1989年   235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并收治的1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依巴斯汀实施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不良反应,随访期荨麻疹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0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56%(P<0.05)。两组治疗前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其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复发率为7.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有效地遏制荨麻疹的临床症状并降低荨麻疹的复发风险,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2.
审计跟踪是记录电子数据被添加、删除或更改等细节的一个过程,可以帮助进行电子数据相关细节的重建。本文介绍了审计跟踪在Ⅰ期临床研究分析检测中的作用与重要性,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探讨了审计跟踪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了审计跟踪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43.
莫桂培 《当代医学》2016,(12):136-137
目的 探讨喜炎平对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其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其他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结果 .结果 经过为期1周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5%);观察组的咽喉肿痛及咳嗽缓解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少,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4.
方旋  胡东来  孙志南 《新中医》2021,53(21):151-154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方辅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的疗效及对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120 例肛周脓肿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加用清热解毒方坐浴治疗。比较2 组中医症状评分、渗液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及肉芽组织生长评分,评价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肛门肿痛、夜寐不安、恶寒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渗液评分、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渗液评分、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腐肉脱落时间、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辅助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小儿肛周脓肿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中医临床症状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加快患儿伤口愈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对策。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我科29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和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9例患儿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患儿家长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掌握了护理相关知识,患者家属满意率97%。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病情危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护士精湛的抢救技术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精心细致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医患关系和谐,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6.
《中成药》2019,(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宫外孕Ⅱ号方治疗异位妊娠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蛋白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分别获取宫外孕Ⅱ号方中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并构建化合物-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然后,通过DAVID注释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125种候选化合物,130个靶点,11个Hub蛋白,关键靶点涉及p53、TP53、JUN、VEGFA等;GO分析条目共314个,涉及氧化应激,促增殖抑凋亡,对药物、毒物的反应,转录翻译及信号传导;KEGG信号通路共95条,含靶点数目较多的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环腺苷酸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系统探讨了宫外孕Ⅱ号方候选成分所对应的靶点,以及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基础或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49.
目的探究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开腹切除组和腹腔镜切除组,每组10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统计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N)数目及淋巴细胞(L)数目及CD_4~+、CD_8~+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开腹切除组患儿相比,腹腔镜切除组患儿的术后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比例均减少(P<0.05);手术后1周,腹腔镜切除组患儿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sICAM-1含量显著降低(P<0.05);CD_4~+T细胞百分比及CD_4~+/CD_8~+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恢复较快,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既往方案在目前微生物药敏下的预防效果。方法: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探讨。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为考察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目标菌群,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位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占一个给药间期的百分比(fT>MIC)为PK/PD靶指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既往方案对抗目标菌群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90%为标准探讨给药策略及预防效果。结果:对于成人(体质量以60 kg计),头孢唑林仅“1 g,q 2 h”“2 g,q 4 h”“3 g,q 4 h”和“术前1 g;术中0.5 g,q 2 h”的方案,头孢噻吩仅“2 g,q 3 h”和“术前2 g;术中1 g,q 3 h”的方案对各目标菌群的CFR≥90%,两者其他的既往方案均无法达到CFR≥90%标准。结论: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CFR≥90%),以确保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