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52篇
  免费   1101篇
  国内免费   28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283篇
基础医学   647篇
临床医学   4141篇
内科学   526篇
皮肤病学   26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71篇
综合类   9876篇
预防医学   417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51篇
  64篇
中国医学   1105篇
肿瘤学   2484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482篇
  2022年   471篇
  2021年   642篇
  2020年   616篇
  2019年   849篇
  2018年   404篇
  2017年   840篇
  2016年   890篇
  2015年   982篇
  2014年   1674篇
  2013年   1724篇
  2012年   2212篇
  2011年   2612篇
  2010年   2538篇
  2009年   2271篇
  2008年   2298篇
  2007年   1943篇
  2006年   1510篇
  2005年   1347篇
  2004年   998篇
  2003年   711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和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某院收治的46例患者当做研究主体,按照入院顺序分甲组(23例)和乙组(23例),均给予甲乙两组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加用个性化护理。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65%,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57%,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447,P=0.020)。甲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65%,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9.57%,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447,P=0.020);甲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9%,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212,P=0.040)。结论:在宫颈病变的治疗中,宫颈环形电切术的应用效果很好,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在宫颈原位癌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探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患者时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共计选取56例患者,均为宫颈原位癌患者,就诊时间段:2016年1月开始,2017年1月停止.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组别是2组,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8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腹式子宫全切除术,实验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抗感染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恢复体力时间和原位癌术后残留率)明显更佳,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宫颈原位癌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且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双腔球囊、缩宫素引产及间苯三酚在促宫颈成熟及产程进展过程中治疗效果.方法:取120例具有引产指征足月妊娠孕妇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观察比较三组对促宫颈成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组及C组宫颈Bishop评分的增加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及C组用药至临产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腔球囊、缩宫素静滴联合间苯三酚促宫颈成熟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术在宫颈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行宫颈锥切术患者.均于术前行阴道镜后进行宫颈锥切术活检.结果:218例患者中阴道镜诊断宫颈炎31例,CIN1患者29例,CIN2患者50例,CIN3患者73例,侵润癌患者35例,宫颈锥切术病理宫颈炎诊断符合率为80.64%,CIN1诊断符合率82.76%,CIN2诊断符合率为96.00%,CIN3诊断符合率为87.67%,浸润癌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术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诊的621例宫颈病变患者,采集宫颈上皮细胞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并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鉴定患者HPV基因亚型。结果 621例宫颈病变患者,其中291例为HPV阳性者,HPV阳性率为46.86%;随着病变程度的加剧,阳性例数增多,阳性率增高;在HPV感染阳性的291例患者中,常见的HPV基因亚型为HPV16、HPV52、HPV58、HPV68和HPV18;随着病变程度的加剧,低危型基因亚型检出率降低,高危型基因亚型检出率增加;HPV16基因亚型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剧,HPV16基因亚型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不同组别中,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的比例相对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病变患者最常见的HPV基因亚型为HPV16、HPV52、HPV58、HPV68和HPV18,其中HPV16检出率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多重感染并不影响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96.
李玉娟  谢静燕 《安徽医药》2018,22(5):918-920
目的 讨论冷刀锥切在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诊治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CIN Ⅲ行冷刀锥切的患者259例,分为绝经组78例,未绝经组181例,将阴道镜活检与锥切术后病理以及再次手术后的病理进行比较.结果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后病理相符率比较:绝经组相符率为66.66%,未绝经组相符率为70.16%;切缘情况比较:绝经组切缘阳性率为14.10%,未绝经组切缘阳性率为10.49%;追加手术后病灶残留率比较:绝经组残留率为10.25%,未绝经组残留率为8.33%.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刀锥切适用于绝经后妇女CIN Ⅲ级,可避免漏诊和过度治疗,对于想保留子宫的绝经后患者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沈晓月  周建军  陆菲菲 《安徽医药》2018,22(9):1759-1762
目的 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不孕患者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术并行高危型HPV检测的501例患者,其中HPV阳性者51例,HPV阴性者450例.从中筛选出采用相同超排方案并排除影响因素后的199例患者,分为HPV阳性组(26例)、HPV阴性组(173例),分别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结果 回顾分析的501例患者中HPV感染率10.18%;HPV阳性组临床妊娠率73.08%、流产率5.26%、活产率65.38%;HPV阴性组临床妊娠率76.88%、流产率8.27%、活产率69.36%;两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对IVF/ICSI的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秦田瑞  李蕾  陶峰  金夏  陈红波 《安徽医药》2018,22(9):1647-1650
随着宫颈疾病三阶梯诊断流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早期宫颈癌患者被筛查出来.宫颈锥切术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因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而被广泛用于临床,同时新辅助化疗技术的应用扩大了该术式的适用人群,但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的相关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宫颈锥切术可能会引起宫颈狭窄、宫颈形态改变、感染等并发症,但对生育能力和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妊娠不良结局主要与锥切的术式、高度及体积、至妊娠的间隔时间有关,目前对锥切后是否行预防性宫颈环扎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999.
乔晓亮 《安徽医药》2018,22(6):1123-112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宫颈癌中的变化及对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62例(宫颈癌组),检测术前空腹血浆FIB和SCCA水平,同期选择宫颈良性病变患者50例(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浆FIB和SCCA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宫颈癌患者手术一周后再次检测血浆FIB和SCCA水平的变化.结果 宫颈癌患者血浆FIB和SCCA水平分别为(4.40±1.29)g·L-1和(6.62±-1,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72、132.072,P<0.05);血浆FIB和SCCA水平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相关,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l~Ⅱ期患者(P<0.01);在手术1周后宫颈癌患者血浆FIB和SCCA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其体内血浆FIB和SCCA水平变化显著,并且血浆FIB和SCCA水平变化趋势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血浆FIB和SCCA可以作为宫颈癌患者诊断、疾病监测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史颖  茹亚  宋丽华  李晓娟 《安徽医药》2018,22(10):1943-1946
目的 探讨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程组(40例)和同期组(40例),分别在铂类化疗基础上同步给予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远处转移时间(DMR)、随访复发转移率、危及器官放射剂量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等。 结果 同期组近期治疗客观缓解率97.50%显著高于后程组80.00%(χ2=6.135,P<0.05);同期组中位OS、PFS及DMR分别为23.6、16.8、19.1个月,后程组分别为18.3、13.5、15.4个月,同期组均长于后程组(χ2=6.355、3.846、4.859,P<0.05);同期组患者野内淋巴结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后程组22.50%(χ2=5.165,P<0.05);同期组患者小肠最大放射剂量(Dmax)、直肠Dmax及膀胱1cc体积(D1cc)放射剂量分别为(54.73±6.05)Gy、(54.10±5.89)Gy、(54.26±7.18)Gy,后程组分别为(62.12±8.31)Gy、(65.32±7.66)Gy、(68.70±9.53)Gy,同期组均低于后程组(t=4.547、6.166、7.564,P<0.05);同期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35.00%显著低于后程组65.00%(χ2=7.200,P<0.05)。 结论 相较于后程加量方案,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改善远期生存率,避免远期转移,且有助于降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