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16篇 |
免费 | 379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53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60篇 |
内科学 | 214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29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03篇 |
综合类 | 2181篇 |
预防医学 | 293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336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5297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270篇 |
2021年 | 299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135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42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415篇 |
2011年 | 510篇 |
2010年 | 400篇 |
2009年 | 403篇 |
2008年 | 502篇 |
2007年 | 420篇 |
2006年 | 440篇 |
2005年 | 372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347篇 |
2002年 | 279篇 |
2001年 | 241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153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35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4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探讨黄煌“药人”(半夏、柴胡、桂枝、黄芪)体质辨证理论规律并确定具有诊断意义的体质分类要素.方法 通过信息采集、建立数据库、Logistic回归分析等对黄煌临床诊治的典型“药人”(半夏、柴胡、桂枝、黄芪)体质646例进行总结.结果 半夏体质要素是咽喉痞塞感,性格焦虑,性格胆小,冷感畏寒;柴胡体质要素是肌肉紧实,月经期乳房胀痛,对疼痛寒热环境敏感,性格焦虑;桂枝体质要素是体型消瘦,睡眠质量差;黄芪体质要素是肌肉松软、腿部肌肉松软.结论 “有诸于内,必行于外”,临床上用“药人体质学说”指导处方具有实用可靠性,同时能为挖掘名老中医理论经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3.
中风病发病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回顾中风病的发病学 ,对近 10年来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提出以下学说 :中风病肾虚肇基学说 ;中风病病因积累学说 ;中风病正衰积损学说 ;痰瘀互阻学说 ;中风毒邪论 ;瘀血阻络学说 ;形神失调学说 ;其他发病学说。认为对中风的认识 ,古往今来 ,经历了由外风到内风 ,由外感到内伤的漫长过程 ,目前正由重瘀时代、重痰时代、重痰瘀时代向中风毒邪论方向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风以虚为本 ,风、火、痰、瘀、毒众邪为害的病机认识 ,丰富了中风病的发生学 相似文献
104.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体制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体局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人体全局的变化。中医体质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寿天刚柔》篇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王琦认为认"体质"是有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而组成的,"体质"包括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等它反映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形 相似文献
105.
中医是一门科学,笔者试图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科常见病(如“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1疾病可有多种不同的传变方式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中医而言,感受不同的外邪、人体正气的强弱(包括人体的情志,因为情志是通过影响人体正气,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两大因素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形式。“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病位传变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风湿病乃《温病条辨》所载,系温病之一,病因明确,治疗上西医以对症抗感染治疗为主,中医传统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但对传变迅速者则差矣。本文通过对风温病一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出此病应卫气营血同治,从肝入手,邪客于何处即治何处为主,并积极配合外治法,急则治肝肺,缓则治脾胃为其总本思路,用于脏腑稚嫩,潘篱稀疏的儿童患者尤显其特色。 相似文献
110.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新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633-636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