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六经辨证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辨证理论源于《周易》,六经学说形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学说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以整体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六经理论突出体现了系统论思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理论与多级多路调节理论的思维方式。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综合模型。六经辨证体系突出的科学价值是揭示了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2.
《周易》与《伤寒论》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主题词@《周易》,《伤寒论》,六经,和法,中医药学术发掘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指出:“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指南;一象一交,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  相似文献   
33.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太阳太阴合病 胡某,女,40岁,初诊:1996年10月5日.胃病多年,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近半年来,胃痛隐隐而喜按,心情忧郁,体重明显减轻,时时盗汗,时有烦热,食量甚少,晨起干呕,便软而细,眠欠深酣,多梦易惊悸,关节酸重无力,体形偏瘦小,肤色苍白清癯,恶风肢凉,夏日畏热而汗多,秋冬易外感,鼻鸣涕清.月经量少而延期,脉浮缓无力.腹诊:腹部平坦,腹肌拘紧,心下痞硬,按之则微痛不适.此为太阳病卫阳不足,寒湿乘虚侵袭太阴,脾胃升降失司所致.  相似文献   
34.
文章通过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论述,从症候、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该学说的合理性,指出了柯琴这一认识从本质上把握了《伤寒论》在临床的价值,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际中运用仲景方法辨证提供一个思路,对今天认识《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5.
辨证思维是反映事物辨证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两个前后相续的思维过程,即以分析运动为主,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的知性思维,以及以综合运动为主、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理性思维。前者反映事物抽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后者则反映事物具体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纵观《伤寒论》,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广泛而自发地用于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过程之中.不同层次地再现了疾病的多样性统一。本文试从辨证思维角度,就其六经辨病和八纲辨证的辩证思路作一探讨,以期对临床辨证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6.
1 六经头痛学说的理论渊源 《内经》在许多篇章中论述了头痛的证候,如《素问·奇病论》言“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而将头痛分经论治则首见于《灵枢·厥病》,厥者,气逆也,该篇对经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根据疼痛部位和兼症采用了分经取穴的治疗方法,如“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令去血,后调足厥阴”等等,这就为后世六经头痛学说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37.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一门哲理性很强的科学,它有自己完整的、特殊的研究手段和说理方法。这套方法的根本基础,是一种朴素的控制论思想。远古时代,当人们对疾病和医药都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时,中医学(当然当时还不成其为“学”)对疾病采取的是随机治疗的方法,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是对远古的随机治疗方法的典型描述。这种随机治疗方法,从本质上说,是控制论的“黑箱互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箱互调频数的积累,人们对某种或某组症状与一定的药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并且逐渐发现了  相似文献   
38.
《伤寒论》第7条被视为伤寒总纲,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其“阴阳”所指,却至今未决。本文通考历代诸家之说,于辨析中提出已见,愿以此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39.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教材《伤寒论讲义》,均采用按证候归类的方法编写,因证立方。这种编写方法,能够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湿热发黄的辨治上,上述教材将其病位,病理和施方等方面的分析归属于阳明病下,而谓阳明病,或阳明病兼变证,均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0.
口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或作为临床主要证候,或作为其它病的兼证出现,但口渴非热证独有。《伤寒论》中提及口渴的条文,除太阴病外,其它五经均有论述,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亦不同,现按六经辨证顺序,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