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27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瑞强  罗祥超  林厚文  焦伟华 《中草药》2023,54(13):4104-4110
目的 研究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采用HR-ESI-MS、NMR以及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鉴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计算NMR和圆二色谱(ECD)确定。结果 从菌株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中分离纯化了9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链霉菌二肽A(1)和8个已知化合物: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2)、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3)、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4)、环-(L-羟脯氨酸-D-亮氨酸)(5)、环-(D-脯氨酸- L-亮氨酸)(6)、环-(L-脯氨酸-D-亮氨酸)(7)、环-(D-脯氨酸-L-异亮氨酸)(8)、环-(L-亮氨酸-D-缬氨酸)(9)。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9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毒和抗菌活性评价,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9在10 μg/mL下对肿瘤细胞增殖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9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显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5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9为首次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海绵中抗肿瘤抗病毒生物活性的生物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绵中含有很多结构新颖且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对近5年来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髓质海绵肾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12例髓质海绵肾的X线平片和IVP所见,并作文献复习。结果:本病的X线平片和IVP均有特征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和IVP是诊断髓质海绵肾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绵动物的生物活性产物及其药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巫志峰  许东晖  梅雪婷  许实波 《中草药》2003,34(11):1064-1069
概括来源于海洋海绵动物中新发现的36种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阐述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其化学成分具有生物碱、甾醇、萜类、大环内酯、肽类等。经药效评价且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心血管活性等药理作用。这些具明显药理作用的生理活性化合物,作为新药先导化合物进行研究开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australiensis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出3个化合物,应用IR、^1H—NMR、^13C—NMR和MS等光谱分析技术,确定它们为鲨肝醇(Ⅰ),胆甾4—烯—3—酮(Ⅱ)和α—23烷—甘油醚(Ⅲ)。本文是首次报道该种海绵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并观察环氧乙烷消毒的明胶海绵对耳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用比色法测定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明胶海绵放置豚鼠听泡内3个月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平均为438.32mg。螺旋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嵴模糊不清,细胞质内出现空泡样结构,部分神经节细胞及其外周的卫星细胞溶解破坏,呈典型细胞死亡征象,卫星细胞髓鞘松解。出现空化。结论:明胶海绵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高出国家标准约40倍,其耳毒性接近氨基糖甙类灌注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TACE(GSMs-TACE)治疗Barcelona临床肿瘤(BCLC)分期B期肝细胞癌(HCC)对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影响。方法对5例临床确诊为BCLC B期的HCC患者(HCC组)行GSMs-TACE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0天及术后30天外周血中MDSCs频率(即MDSCs细胞团占HLA-DR~-细胞群的比例)。另收集7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于HCC组术前同期进行MDSCs频率检测。比较HCC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MDSCs频率的差异及HCC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同期MDSCs频率的差异。结果 HCC组GSMs-TACE术前外周血中MDSCs频率为(30.26±12.12)%,术后10天降至(10.22±3.79%),术后30天降至(7.33±3.3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显示术后30天(P0.001)及术后10天(P=0.011)均明显低于术前。HCC组术前MDSCs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期水平[(30.26±12.12)%vs (3.41±1.89)%,t=5.876,P0.001)。结论 BCLC B期HCC患者经GSMs-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s频率显著降低;GSMs-TACE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Gelfoam sponge with and without 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SCs) on bone regeneration in critical-size mandibular defects. The study involved 56 New Zealand rabbits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14 in each). The osseous defects in group I were irrigated with normal saline, those in group II were grafted with autogenous tibial bone, and those in group III were filled with Gelfoam sponge. Group IV defects were treated as for group III, bu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Gelfoam sponge and bone surface was injected with BMSCs. At the end of 4 weeks, seven rabbits in each group were euthanized; the remaining animals were euthaniz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t 8 weeks postoperative. The percentage area of newly formed bo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IV at week 4 (0.030 ± 0.01%) and week 8 (0.060 ± 0.03%) than in group I (0.01 ± 0.00% and 0.02 ± 0.00%, respectively) and group III (0.08 ± 0.01% and 0.015 ± 0.02%, respectively), bu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II (0.038 ± 0.02% and 0.082 ± 0.01%, respectively). Thus, the combination of Gelfoam and autologous BMSCs promoted the regeneration of mandibular critical-size defects better than the use of Gelfoam alone. However, the amount of newly generated bone was lower than in defects grafted with autogenous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