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930篇
  免费   22248篇
  国内免费   7396篇
耳鼻咽喉   4056篇
儿科学   9514篇
妇产科学   6540篇
基础医学   27358篇
口腔科学   7925篇
临床医学   36803篇
内科学   41865篇
皮肤病学   4557篇
神经病学   19229篇
特种医学   77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36124篇
综合类   50362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一般理论   29篇
预防医学   34053篇
眼科学   5212篇
药学   29971篇
  372篇
中国医学   30413篇
肿瘤学   13365篇
  2023年   5235篇
  2022年   8317篇
  2021年   13020篇
  2020年   12102篇
  2019年   17979篇
  2018年   15698篇
  2017年   12604篇
  2016年   10121篇
  2015年   9452篇
  2014年   19546篇
  2013年   21085篇
  2012年   17981篇
  2011年   19482篇
  2010年   15642篇
  2009年   14351篇
  2008年   13999篇
  2007年   14491篇
  2006年   12631篇
  2005年   10981篇
  2004年   8947篇
  2003年   7856篇
  2002年   6147篇
  2001年   5542篇
  2000年   4581篇
  1999年   3984篇
  1998年   3222篇
  1997年   3083篇
  1996年   2671篇
  1995年   2574篇
  1994年   2481篇
  1993年   1978篇
  1992年   2009篇
  1991年   1731篇
  1990年   1541篇
  1989年   1374篇
  1988年   1305篇
  1987年   1118篇
  1985年   3784篇
  1984年   4796篇
  1983年   3342篇
  1982年   3800篇
  1981年   3547篇
  1980年   3159篇
  1979年   2907篇
  1978年   2534篇
  1977年   1907篇
  1976年   2151篇
  1975年   1632篇
  1974年   1430篇
  1973年   127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湿润烧伤膏在眼部整容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减轻眼部整容术后反应,减少瘢痕形成。方法:采取手术后手法按压止血,伤口涂美宝湿润烧伤膏,冰袋冷敷,提前拆线的方法。结果:所有475例手术者,均提前两天拆线,创口Ⅰ期愈合,无明显瘢痕。结论:美宝湿润烧伤膏有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修复烧伤坏死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8月龄成年新西兰家兔20只,设一侧肢体的桡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保留带血管的骨膜瓣,从桡骨中下段离断1.2cm桡骨,置沸水中煮沸30min冷却后原位回植,再行骨膜瓣移植包绕、固定。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处理后不移植骨膜瓣。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摄X线平片,同时分别处死4~5只兔并取两侧桡骨行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在骨坏死区见到明显的骨膜增生影像;术后6~8周见骨折断端连接征象,新生骨小梁形成并逐渐改建;术后8—10周可见网织骨普遍融合重建,形成板层,新的哈佛系统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结构更加成熟,骨折愈合。对照组:术后2周仍为死骨,骨坏死区无骨膜增生现象;术后4、6周未见骨折愈合征象;8周可见骨缺损;12周坏死骨完全溶解、吸收,骨缺损区清晰可见,骨缺损区被少许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带血供的骨膜瓣能不断形成新生骨并爬行替代原坏死骨,使坏死骨获得再生,能很好地修复烧伤坏死的管状骨。  相似文献   
993.
处女膜修补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增大处女膜粘膜瓣的接触面,减少因麻醉造成的处女膜粘膜水肿,提高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全部采用1%的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53例采用瓦合粘膜瓣法,3例用瓦合粘膜瓣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结果:56例术后一月随访,53例处女膜孔径为一指,成功率94.64%。结论:采用1%的卡因粘膜表面麻醉,瓦合粘膜瓣法及瓦合粘膜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对处女膜修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4.
青光眼病人视野改变与行走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光眼病人的视野改变是否影响其行走速度。方法测量 71例青光眼病人的视野和走完一段规定路程所需时间 ,并与相同视力、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青光眼病人走完规定路程所需时间比正常人多 15 % ;早期青光眼组视野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5 ) ,而在行走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中晚期青光眼组视野较正常组显著下降、行走时间明显增加 (均P <0 .0 1) ,且视野下降程度与所需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78,P <0 .0 1)。结论中晚期青光眼病人的视野缺损可导致行走速度减慢 ,提示对该类病人就诊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理解、关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以前所用作图外延拟合直线求液体粘滞系数方法误差较大,实验效率较低。为减小误差,提高实验效率,作者编写了可实现无限广延条件下计算液体粘滞系数的微机程序。方法根据线性拟合处理数据原理,利用Visual Basic6、0编写液体粘滞系数的计算程序。结果实验表明线性拟合计算程序方便、快捷、实用,计算结果准确可靠。结论利用线性拟合计算程序可快速准确计算不同温度不同液体在无限广延条件的粘滞系数。  相似文献   
996.
探讨keratin 13基因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keratin 13基因内部及附近选择5个微卫星引物进行LOH分析,于DNA水平间接检测100例喉癌患者中该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5个STR位点均存在LOH,其中D17S1964E、D17S2092、D17S791、D17S1665及D17S808位点的LOH频率分别为30.48%、26.02%、21.62%、37.66%和21.51%,以D17S1665位点的LOH频率最高,杂合性丢失与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Keratin13基因在喉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改进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效果。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后行一期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改进包括:①肛门内括约肌改进为双层双套环;②肛门外括约肌改进为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重建;③直肠角改进为肛提肌切缘牢固地缝合于肛门括约肌外面与结肠前壁;④直肠瓣改进为三个人工直肠瓣。结果38例术后肛门外形、功能及远期生存率均更为优良,术后肛门功能测试的总优良率达94·73%,远期生存率高达76·32%。结论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的效果良好,改进术式的设计也更符合正常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和探讨两种印模技术对单个前牙烤瓷冠颈缘外观的改善效果。方法:40位患者用简易印模技术制取印模,制作93件镍铬合金烤瓷瓷冠,设为实验组,另35位患者以常规印模技术制取印模,制作71件镍铬合金烤瓷瓷冠,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戴冠当时与两年后的颈缘适合性、颜色、牙龈形态与健康情况。结果:试验组有98%的合金瓷冠具有优良的边缘适合性,仅2件(2%)出现颈缘黑线,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简易印模技术能更好的保证工作区模型的准确度,从而有效地改善了镍铬合金烤瓷冠颈缘的美观与龈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999.
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附2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9例乳糜尿均行经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双侧者只做了一侧)。结果:2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4ml,未见明显的外科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9d。患者出院时尿液均清亮,26例单侧乳糜尿患者尿乙醚试验全部阴性。随访1~3年,除1例双侧乳糜尿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对侧原因出现乳糜尿外,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近期疗效较好.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微创、淋巴管结扎彻底、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乳糜尿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and that of dozing and sudden onset of sleep episodes (SOS) while driving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in France, a national sample of private and public neurologists was asked to recruit the first 10 consecutive nondemented PD patients. Each patient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and the likelihood of dozing off and experiencing SOS episodes behind the wheel.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data were collected. One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PD were included in the survey. Twenty‐nine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EDS (ESS score ≥10) but only 0.8% declared a high chance of dozing while driving and 0.5% reported totally unpredictable SOS episodes while driving. Risk factors for EDS were male gender, reduce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a high daily levodopa equivalent dosage. Risk factors for SOS episodes while driving were an ESS score ≥10, male gender, and low Hoehn and Yahr staging. EDS is common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PD and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ozing and for SOS episodes behind the wheel in patients who drive. © 2007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