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142.
 目的 研究治疗剂量下4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Caco-2细胞上P-糖蛋白功能、表达及MDR1 mRNA表达的影响,从而解释联合抗痨治疗中不同组合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罗丹明-123的浓度,考察药物对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对Caco-2细胞上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药物对Caco-2细胞MDR1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含药培养20 d后,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减少了罗丹明-123在Caco-2细胞内的蓄积(P<0.05,为诱导作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均上调了Caco-2细胞上P-糖蛋白的表达(P<0.05,其P-糖蛋白表达量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3.5和3.8倍;同时上调了Caco-2细胞上MDR1 mRNA的表达(P<0.05,其MDR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11.5和11倍。左氧氟沙星增加了罗丹明-123在Caco-2细胞内的蓄积(P<0.05,为抑制作用;下调了Caco-2细胞上P-糖蛋白和MDR1 mRNA的表达(P<0.05,其P-糖蛋白和MDR1 mRNA表达量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50%和32%。而吡嗪酰胺与P-糖蛋白无明显相互作用。结论 治疗剂量的异烟肼和乙胺丁醇为P-糖蛋白的诱导剂,左氧氟沙星为P-糖蛋白的抑制剂,而吡嗪酰胺对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3.
目的评估异甘草酸镁预防乙肝携带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观察时间2个月(强化期)。对照组46例,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葡醛内酯注射液护肝治疗,治疗组96例,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护肝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4.58%、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中发生肝损害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指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所致肝损害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能减轻肝损害的程度,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总结2004年9月~2009年8月在该所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108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最佳治疗措施。方法对于ALT 150 U以下的无临床症状者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保肝降酶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对有明显肝损伤临床症状而且ALT在150 U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对肝脏损伤大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肝损伤,监测肝功能,肝损伤减轻后再行抗结核治疗并继续监测肝功能。结果本组108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治疗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伤,需要积极防治及早发现并处理,轻度病人在保肝治疗同时可以抗结核治疗,以完成疗程,确保抗结核疗效。  相似文献   
145.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uberculosis药物性肝痛(drug induced hepatotoxicity,DIH)以抗结核药诱导的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较常见,其对人体影响最大,是导致结核病人停止化学治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ATDH的发病机制尚不...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QB2(HLA-DQB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西部人群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ATDH)之间的关联.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764例结核病患者,结合病历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肝损伤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TDH组及非ATDH组,采用48-Plex SNPscan分型方法对...  相似文献   
147.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