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1篇
  免费   1740篇
  国内免费   857篇
耳鼻咽喉   306篇
儿科学   338篇
妇产科学   469篇
基础医学   2607篇
口腔科学   255篇
临床医学   2275篇
内科学   337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神经病学   772篇
特种医学   10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571篇
综合类   3809篇
预防医学   1026篇
眼科学   105篇
药学   1834篇
  5篇
中国医学   725篇
肿瘤学   42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627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756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554篇
  2017年   657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761篇
  2014年   1526篇
  2013年   1440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639篇
  2010年   1365篇
  2009年   1303篇
  2008年   1336篇
  2007年   1341篇
  2006年   1176篇
  2005年   1024篇
  2004年   878篇
  2003年   785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637篇
  2000年   494篇
  1999年   485篇
  1998年   353篇
  1997年   363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43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3篇
  197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TNFβ基因多态性在SLE病人中分布特点 ,并与不同人种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收集江苏地区 16 8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个体及 6 6例SLE病人的静脉血提取DNA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 ,分析TNFβ基因的多态性。 结果 :中国汉族SLE病人与白种SLE病人TNFβ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中国汉族健康个体TNFβ 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白种健康个体 ;SLE病人TNFβ 2基因频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SLE病人 6 7 4% ,正常人 5 5 1% ,P <0 0 5 ,R =1 6 8) ;中国汉族SLE病人与白种SLE病人TNFβ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NFβ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分布具有种族差异 ,但在SLE病人分布无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32.
本文研究成骨肉瘤OS-732细胞系浸润软骨的机理,指出经盐酸胍处理后的软骨可被瘤细胞所浸润,这些浸润细胞在电镜下见其有生长、代谢旺盛的特点,提示正常软骨内含有抑制肿瘤细胞浸润的因子存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a(TNF a)诱导Graves病甲状腺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表达在Graves病 (GD)发病关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方法检测 5 0例Graves病患者TNF a,并检测对照组对Fas表达的影响。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液中的sFa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Fas/sFasmRNA检测采用半定量RT PCR法。结果 含有TNF aGD组细胞凋亡率为 92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凋亡率 (36 0 % ) (P <0 0 1)。其含有TNF aGD组甲状腺细胞sFas、Fas/sFasmRN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TNF a诱导Graves病甲状腺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sFas、Fas/sFasmRNA有一定水平的表达 ,这些改变可能是TNF a破坏甲状腺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针灸及其血清对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H_(22)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体外增殖的影响和针灸血清刺激下的CD4~+CD25~+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变化,探讨针灸及其血清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细胞的干预作用。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艾灸治疗组、肿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用H_(22)肿瘤细胞移植性实体瘤模型,电针和艾灸"大椎"治疗后,磁珠分离CD4~+CD25~+Treg细胞,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观察不同组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针灸血清对CD4~+CD25~+ Treg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肿瘤对照组CD4~+CD25~+Treg细胞增殖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电针治疗组和艾灸治疗组CD4~+CD25~+Treg细胞增殖水平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电针治疗组和艾灸治疗组1:1、1:8稀释度血清刺激正常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较正常对照、肿瘤对照组血清显著增高(P<0.05),各组1:16、1:32稀释度血清对Treg细胞作用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下调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不同浓度针灸血清体外刺激CD4~+CD25~+Treg细胞增殖表现出不一致的效应。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膝关节肿瘤保肢手术两种假体置换的术后效果及其比较.方法 随访我院1999年6月2006年3月治疗的72例膝关节肿瘤患者,失访9例,余63例中40例采用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A组),23例采用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B组)63例随访时间9月~8年平均3年9个月,按MSTS膝关节评分标准、ambulation scores、关节屈伸度及感染、复发、手术时间进行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2.6625±0.3362h,复发5例,转移死亡3例,感染2例; B组:手术时间2.5722±0.2878h,复发3例,转移死亡2例,感染2例 。B组1例术后发生旋转轴聚乙烯轴套断裂关节脱位,再次手术更换轴套后未再出现并发症,两组无假体松动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去除复发及转移死亡病例后,剩50例, A组32例, MSTS评分平均23.0/30分。 B组18例,MSTS评分平均23.7/30分。两组MST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ambulation scores各分项总分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关节伸直时为0°或接近0°,屈曲度A组119.3750±17.49°,B组125.0000±15.34°,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按ambulation scores标准,在步行舒适度和快速步行方面,旋转型铰链假体置换组与单纯铰链型假体置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而MSTS标准则未能体现出两组术后功能方面的统计学意义,因此ambulation scores较MSTS评分更灵敏,更适合对膝关节保肢术后功能评价;3.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临床屈伸功能及并发症方面,如复发、感染,未见显著差别,单纯铰链型不会出现脱位,而可旋转铰链型假体有脱位的可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方式和术后恢复过程。方法 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7例HCC合并胆管癌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只有59.3%(16/27)患者行肝切除、胆管取癌栓及胆管引流术。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15/27),术后30d病死率为22.2%(6/27)。结论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此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The genetic program that drives tumor metastasis and the mode and timing of its initiation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management. Modern technical advances open new opportunities for gaining useful relevant informatio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histologically‐verified viable tissue from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atched primary breast cancers from 10 different patients, among samples from over 400 cases, using high‐throughput oligonucleotide arrays comprising probes for 22,000 genes. It was observed that metastases have very similar expression signatures to their parent tumors. However, detaile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small number of genes were consistent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100% of tumors and metastases, suggesting that these are mechanistically important. Lists of such candidate genes, of potential clinical interest, are provided. We interpret these results in the framework of a meta‐analysis of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by others and ourselves and of existing clinical knowledge on the behavior of human tumors. The collective data show that metastases resemble their primary tumors but the signatures obtained in different studies are not sufficiently reproducible or informative to be prognostically useful, although they do giv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and biology of human tumor metastasi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program encoding metastasis is implemented progressively over time although, occasionally, this evolution can occur rapidly, early in the life of the neoplasm. Th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deduction is that, in most patients, early detection provides time for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to be effective in obstructing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人类主要细胞周期素(Cyclin D1、E、A、B1)在临床肿瘤细胞中表达特征并进行分类,探讨其对临床肿瘤分类的可行性及潜在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双参数法半定量检测161例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细胞中Cyclin D1、E、A、B1表达,根据不同Cyclin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及其异常表达特征,将肿瘤细胞主要Cyclin表达分为不同类型。结果细胞周期外Cyclin(D1)及周期内Cyclins(E、A、B1)在临床肿瘤细胞中表达无组织差异性(P〉0.05)。其异常表达大致可归为5种类型:Ⅰ型Cyclin(D1、E、A、B1)均高表达;Ⅱ型Cyclin D1低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高表达;Ⅲ型Cyclin D1不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高表达;Ⅳ型Cyclin D1不表达,Cyclin(E、A、B1)不同形式低表达;V型Cyclin(D1、E、A、B1)均不表达;再根据各型中不同周期内Cyclin的优势表达分为相应不同的亚型。a亚型:Cyclin(E、B1)表达为主;b亚型:CyclinE表达为主;c亚型:Cyclin B1表达为主;d亚型:Cyclin(E、A、B1)表达为主。肿瘤细胞主要Cyclin表达类型及相应亚型分布无组织来源的差异性(P〉0.05)。结论主要Cyclins表达类型可以作为不同组织来源肿瘤分类的依据,可能是体现不同肿瘤细胞周期破坏共同特征较为客观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39.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 W 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复方积雪草有效组分——积雪草苷/大黄素干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PTEC)补体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HPTEC,模型组TNF-α 10ng/ml诱导,治疗组在TNF-α诱导的同时,以不同浓度的积雪草苷、大黄素以及积雪草苷合大黄素进行干预,于24h后分别提取细胞RNA及上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链免疫方法(ELISA)分别检测HPTEC 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HPTEC具有C3 mRNA和蛋白表达,经TNF-α诱导后G表达明显上调,用不同浓度的积雪草苷、大黄素以及积雪草苷合大黄素干预后,C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和协同作用。结论:复方积雪草有效组分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上调所致的肾局部G过度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