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4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Objective Pinoresinol di-glucopyranoside(PDG)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e lignans of Eucommiae Cortex considered to be a high-quality antihypertensive drug. In this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process of PDG and its primary in vivo metabolite pinoresinol glucoside(PG) in the portal and jugular vein were surveyed and evaluated simultaneously. Methods A sensitiv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quadruple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 method and sample preparation protocol wer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method of selectivity, sensitivity, precision, stability, and extraction recovery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DG and its primary metabolite PG in rat plasma. The double intub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simultaneously collect blood from common jugular vein and hepatic portal vein after single ig administration of PDG. Results Using this method, the quantification linearity ranges of PDG and PG in rat plasma were both 0.05-100 ng/mL.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absolut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DG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PDG and PG after ig administration of single dose in rat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DG at common jugular vein was 51.3% compared to that of 91.6% at hepatic portal vein.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liver is the major conversion site of PDG to PG.  相似文献   
82.
杨丹  程忠泉  丁中涛  周俊  胡江苗 《中草药》2017,48(14):2839-2842
目的研究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MCI、中压制备色谱(MPLC)和高效液相半制备色谱(semi-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兜唇石斛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2,4-二羟基-7-甲氧基-9,10-二氢菲(2)、2,5,7,9-四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9-三羟基-5-甲氧基-9,10-二氢菲(4)、松脂醇(5)、丁香酚-β-D-葡萄糖苷(6)、反式阿魏酸(7)、正十二烷醇(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2、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3.
复方甘草酸苷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复方甘草酸苷自从1997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因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反应、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殖等作用,在皮肤科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该药在日本已经上市50余年,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且轻微,罕有过敏者。故复方甘草酸苷是皮肤科多种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 研究复方麝香黄芪滴丸中7个活性成分(Z-藁本内酯、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苦杏仁苷、芍药苷)在正常大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药动学过程,探讨其药动学规律差异。方法 SD大鼠ig复方麝香黄芪滴丸后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血药浓度,采用Kinetica 5.1药动学软件计算各给药组中7个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使用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药动学参数在ig低、中、高剂量复方麝香黄芪滴丸的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 7个生物活性成分的某些药动学参数在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有显著性差异。各剂量下的Z-藁本内酯的达峰浓度(Cmax)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在低剂量时明显增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苦杏仁苷和芍药苷AUC有所降低;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半衰期有所增加。结论 为进一步探讨复方麝香黄芪滴丸治疗脑缺血疾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策...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建立3个主产地何首乌、炆何首乌、制何首乌共30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HPLC建立何首乌及其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层次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评价不同批次何首乌的质量差异,找寻不同炮制品间质量差异性的主要成分。结果 30批何首乌、炆何首乌、制何首乌的HPLC指纹图谱中有20个共有峰,指认了6个共有峰,峰面积占比均在75%以上。没食子酸(峰1)、二苯乙烯苷(峰8)、大黄素-8-O-葡萄糖苷(峰14)、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峰16)、大黄素(峰19)、大黄素甲醚(峰20)质量分数分别在0.59~5.86、4.64~25.83、0.03~3.11、0.01~0.59、0.07~1.98、0.25~1.81 mg/g。方法学考察结果显...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檵木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凝胶、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roseoside(1),rhododendrin(2),epirhododendrin(3),(1S,2R,4S,5S)(-)-Angelicoidenol 2-O-β-D-glucopyranoside(4),dihydroalangionoside A(5),(Z)-3-hexenyl β-primeveroside(6),benzyl β-primeveroside(7),(Z)-3-hexenyl 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8),rhododendrol 4'-O-β-D-glucopyranoside(9),3-(4-hydroxyphenol)propyl 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 化合物1~7,9,10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采用改良法建立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G大、中、小剂量(6、3、1.5 mg/kg),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注射组(3 mg/kg)。7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学习记忆功能;脑组织匀浆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免疫组化SABC法显示Nestin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游出时间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而TSG治疗组、依达拉奉对照组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沙鼠脑组织中SOD活性、GSH-Px酶活力单位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TSG(6、3 mg/kg)可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和GSH-Px酶活力单位,TSG(6、3、1.5 mg/kg)可明显降低MDA含量;TSG(6、3、1.5 mg/kg)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明显增高。结论 TS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及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89.
二苯乙烯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甙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 31天 ,高脂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 31天 ,二苯乙烯甙组在高脂饲料喂养 2 1天时灌胃二苯乙烯甙 [0 .75mg/(g·d) ]1 0天 ;于实验第 31天 ,所有大鼠均被处死 ,取其血检测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和总胆固醇(cholestrol,Ch)。另取 30只昆明种小鼠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0 1mL/g ;高胆固醇模型组和二苯乙烯甙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射 75 %蛋黄液 0 .0 1mL/g ,同时高胆固醇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 ,二苯乙烯甙组灌胃二苯乙烯甙 0 .75mg/(g·d) ,连续 3天 ,取血检测TG和Ch。 结果二苯乙烯甙明显降低高脂大鼠血TG和Ch ,但对腹腔注射蛋黄液小鼠的血清Ch无降低作用。结论二苯乙烯甙明显降低高脂大鼠血TG和血Ch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和Ch的吸收环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90.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质量标准。方法:应用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对照药材、阿魏酸、藁本内酯以及黄芪甲苷为对照,建立当归补血汤物质基准的定性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以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NewmateTM C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316 nm和260 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良好,斑点清晰。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分别在进样量为10~200μg、5~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4%和92.6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15批样品中阿魏酸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在0.068%~0.109%和0.057%~0.092%范围内。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当归补血汤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