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29篇
  免费   4564篇
  国内免费   1274篇
耳鼻咽喉   964篇
儿科学   504篇
妇产科学   182篇
基础医学   2101篇
口腔科学   2348篇
临床医学   8911篇
内科学   6261篇
皮肤病学   191篇
神经病学   2987篇
特种医学   178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4975篇
综合类   6793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947篇
眼科学   3122篇
药学   1515篇
  9篇
中国医学   172篇
肿瘤学   2960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1049篇
  2022年   1632篇
  2021年   2663篇
  2020年   2109篇
  2019年   1836篇
  2018年   1876篇
  2017年   1862篇
  2016年   1981篇
  2015年   1951篇
  2014年   3857篇
  2013年   3089篇
  2012年   3433篇
  2011年   3654篇
  2010年   3197篇
  2009年   3298篇
  2008年   3225篇
  2007年   3255篇
  2006年   2905篇
  2005年   2463篇
  2004年   2023篇
  2003年   1681篇
  2002年   1373篇
  2001年   1246篇
  2000年   974篇
  1999年   838篇
  1998年   654篇
  1997年   663篇
  1996年   516篇
  1995年   479篇
  1994年   423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96篇
  1989年   190篇
  1988年   165篇
  1987年   179篇
  1986年   127篇
  1985年   155篇
  1984年   163篇
  1983年   96篇
  1982年   141篇
  1981年   115篇
  1980年   78篇
  1979年   61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42篇
  1976年   2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例DNT的MRI、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6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6.7岁)。大多数病例以癫痫小发作为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检查病变均位于幕上结构,累及皮层,额叶(4例)及颞叶(3例)为主;最大径2-5cm不等,形态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状;2例累及白质,7例伴囊性变。病变在MRI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病变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囊性病变在T1WI信号均匀,等于或略高于脑脊液。6例CT扫描病变均呈低密度改变,其中2例呈囊性分叶状,1例呈局灶性钙化;4例增强后病变无强化,1例病变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理组织学DNT分为3型:单纯型(4例)、复杂型(6例)及非特异型(2例)。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MRI较CT更具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72.
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分析女性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特征,以寻求和探讨鉴别诊断依据及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CT腹盆腔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患者CT均显示附件区厚壁囊性或囊实混合性肿块,肿块外缘模糊毛糙,增强多见脓肿壁呈厚壁分层强化及内部强化分隔。其他伴随的CT表现:子宫骶骨韧带增厚9例,直肠周围、骶前脂肪密度增高模糊9例,显示输卵管扩张积脓或积液的管状结构影6例,宫腔积液4例。CT观察到脓肿与盆腔结构粘连包括:肿块与子宫粘连者9例,与直肠、乙状结肠粘连者4例,与盆腔小肠肠管及盆壁结构广泛粘连3例;显示腹膜增厚伴腹水及右侧输卵管卵巢脓肿伴阑尾炎各2例。结论 CT除了能观察附件区囊实性肿块,还能显示相邻盆腔器官的受累粘连及盆底软组织或筋膜层的炎性浸润,能对附件脓肿做定性和定位诊断,对诊断不清的可疑妇科感染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监测中央型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胸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55例110人次中央型肺癌术后胸部增强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残端或吻合口复发9例,12人次。胸内淋巴结26例33人次淋巴结短径≥1 cm,其中14例结合临床及CT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中央型肺癌术后复发的监测,螺旋CT是最好手段之一,但对肿大淋巴结性质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4.
经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的CTA观察原发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造影CTA观察肺癌血供情况。方法前瞻性观察6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分别行体循环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留置BA导管与PA导管行CTBA与CTPA,观察BA与PA对肺癌的血供。结果CTPA上,无体动脉与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肿瘤未见强化,有体动脉或左心强化的图像上见肿瘤边缘强化,CT强化值为10.0~45.6 Hu。CTBA上肿瘤部分明显强化,CT强化值为150.3~320.7 Hu,可见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3例见纵隔淋巴结强化。结论本组病例观察表明原发性肺癌由BA为主的多发体循环动脉供血,未发现PA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64层CT一次扫描同时完成心脏冠脉成像及心功能分析的可行性。方法96例患者均行MSCT心脏成像扫描和MR心脏检查,数据分别按照冠脉成像和心功能分析要求进行重建和后处理,评估。结果1271段冠脉血管中有约99%血管显示清晰,达到诊断要求;心功能分析数据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容积(LVMV)与MR相关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91、0.94、0.89、0.88。结论MSCT可以在一次扫描中完成冠脉成像和心功能数据采集,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胡芸  金朝林  王翔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52-145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 IP),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曲面重建(CPR)。结果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自髂总至足背整个动脉系统病变的准确部位、范围及侧枝血管。90例患者中67例(77%)患者血管呈不同程度粥样硬化表现。其中轻或中度狭窄49例(56.3%),重度狭窄18例(20.7%),7例(8%)完全闭塞患者可见侧枝循环血管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1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3例有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在CR足部影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在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CR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足部CR图像50例,采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处理用以观察趾周软组织、第1趾甲沟、第5趾骨远侧节、距骨小粱、跟骰关节间隙的清晰显示率,并与常规CR处理图像进行比较。结果经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处理后,显示全足组织结构更加清晰,与常规CR图像相比,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t=7.732,P<0.05)。结论对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CR图像,应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使大量有用信息得以充分利用,能在同一幅图像上同时显示软组织、骨骼及关节结构,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20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肾动脉的有效浓度阈值。65例行肾动脉CTA造影,经肘静脉团注370mgI/ml优维显1.5ml/kg后,应用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血管浓度,当感兴趣区对比剂浓度达有效浓度阈值时触发增强扫描完成数据采集,重组和重建图像显示肾动脉。结果:65例肾动脉CTA造影均获成功,58例(89.2%)增强时相处于最佳扫描时期。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15~38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肾动脉CT值持续位于有效浓度阈值(100HU)以上。结论:Smart Prep技术实时监控肾动脉对比剂浓度变化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它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即可确保增强扫描的实施,优于小剂量试验。  相似文献   
80.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复发残余病灶、术后未复发病变区、残腔病灶及脑组织正常区域的CT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以及其各相对参数值(rCBF、rCBV、rPS)],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复发残余组10例,CBF值、CBV值及PS值均升高,rCBF值为1.99±0.72,rCBV值为2.57±0.79,rPS值为10.79±5.85。未复发组11例,CBF值及CBV值均降低,rCBF为0.36±0.99,rCBV为0.76±0.41。8例PS值接近正常值,3例术后早期CT灌注检查PS值较明显升高,8~10个月再次复查PS值接近正常。术后残腔2例,CBF值略降低,CBV值略升高,PS值较明显升高。胶质瘤术后复发残余组与术后未复发组比较,二者的CT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脑组织区域比较,二者的CT灌注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残腔组比较,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值及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病例组与术后残腔组比较,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V值及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肿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确定肿瘤术后是复发残余还是未复发上有重要价值;PS值大小能较准确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但在鉴别肿瘤术后为复发残余还是残腔上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