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0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438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26篇
口腔科学   484篇
临床医学   1179篇
内科学   33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950篇
外科学   7756篇
综合类   2304篇
预防医学   442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907篇
  11篇
中国医学   382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533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541篇
  2014年   1337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150篇
  2011年   1203篇
  2010年   932篇
  2009年   994篇
  2008年   740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687篇
  2005年   614篇
  2004年   472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合理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病例资料。按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脱位16例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三叶草钢板内固定,三部分骨折脱位11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修补撕裂的肩袖及关节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12~59个月,平均29个月。疗效评价标准参照Constant-Murley评定方法,优良率达85.2%。结论对于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保护局部血运甚为重要,术中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合理选择简单有效的内固定、充分保护软组织及修复肩袖等原则的应用对于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新鲜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同时,加CPC行椎体成形。结果33例获随访5~2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3例发生CPC渗漏至椎管和椎间孔内,椎管内静脉丛漏2例,椎前静脉漏1例。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CPC椎体成形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肱骨内上髁骨折致尺神经卡压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17岁,因右肘肿痛,活动受限30min于2005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0min前与同学扳手腕时突感右肘内侧疼痛难忍,逐渐肿胀,活动受限,右手各指无麻木。查体:右肘内侧肿胀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感,右肘伸屈活动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右手各指活动良好,感觉正常。X线片示右肱  相似文献   
14.
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整体修复29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肖利华  王毅  杨新吉  鲁小中 《眼科》2006,15(5):348-350
目的探讨眼眶内下壁骨折整体修复手术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29眼)眼眶内下壁骨折患者。方法对29例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者采用整体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HA)修复。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球突出度、复视程度,眼眶CT观察术后骨折修复情况。主要指标眼球突出度,复视程度。眼眶CT影像。结果29例眼眶内下壁骨折整体修复术中,加例眼球内陷全部矫正,9例欠矫1~2mm,4例术后复视未完全缓解。结论眼眶内下壁骨折整体修复是一种眼眶骨折修复的新方法,效果好,并发症少。(眼科,2006,15:348-350)  相似文献   
15.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促进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愈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对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120例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应力刺激仪治疗组(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天刺激仪治疗3次,每次治疗30min,每次间隔3h;对照组仅作复位和小腿管型石膏固定。记录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X线片上骨折线处灰度值的变化和胫骨Johner-Wruh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55·57d±10·09dvs78·21d±13·46d,P<0·01),骨折愈合前后X线片上骨折线处灰度值变化较对照组大(1·209±0·128vs1·117±0·245,P<0·05),治疗组Johner-Wruh评分优良率96·72%。结论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可明显加快胫骨干骨折的愈合,促进骨折处局部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方法 2001年8月~2004年4月,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24例桡骨近端1/3骨折.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6~48岁.摔伤9例,压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4例,直接暴力撞击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按照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的安装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21个月,平均10个月.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Ⅰ期愈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8~12周临床愈合,根据Anderson疗效标准,功能恢复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83%.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肘、腕关节功能康复,是一种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科在C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有限小切口切开、短臂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94例,男42例,女52例,年龄80~97岁(80~89岁84例,90岁以上10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26例,Ⅱ型31例,Ⅲ型29例,Ⅳ型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其中79例有并存症,2种以上并存症者47例,个别病例最多并存症达5种。各种并存症中高血压41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脑血管疾病15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14例,泌尿系疾病11例,消化系统疾病9例,五官科疾病12例,肿瘤2…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response comparability between 361 elderly hip fracture patients admitted from the community to seven Baltimore area hospitals between 1984 and 1986 and interviewer selected proxies on items pertaining to patients' pre-fracture health and functional status. Agreement across items ranges from very poor to good and varies with respect to the health or functional area assessed. Proxies tend to overestimate patient disability relative to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capacity to perform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lthough proxies who report the greatest contact with patients respond most comparably to the patients, when they do disagree, proxies with the greatest patient contact tend to overestimate patient disability.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attention to item construction and phrasing may improve response compar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