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0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992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226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855篇
口腔科学   98篇
临床医学   829篇
内科学   3007篇
皮肤病学   93篇
神经病学   336篇
特种医学   247篇
外科学   880篇
综合类   1380篇
预防医学   379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816篇
中国医学   700篇
肿瘤学   22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653篇
  2021年   752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890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9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试验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ECP、IL-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喘可治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指标及与肺阻力相关指标表达,分析患者炎性反应与肺阻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116例慢阻肺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将其分为非肺动脉高压组(59例)和肺动脉高压组(57例)。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炎性反应指标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血沉(ESR),并进行对比;检测两组患者肺阻力指标振荡频率5 Hz下的气道粘性阻力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_5占预计值(%)]、振荡频率5 Hz与共振频率(Fres)之间电抗X曲线下面积(AX),振荡频率在5 Hz的肺弹性阻力(X5),并进行对比。分析炎性反应相关指标与肺阻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动脉高压组CRP、WBC、PCT及IL-6水平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ESR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3,t=12.413,t=6.726,t=32.670,t=10.102;P<0.05);肺动脉高压组R5占预计值(%)、AX及X5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70,t=8.230,t=19.685;P<0.05);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CRP、WBC、PCT及IL-6水平与R_5占预计值%、AX及X5值呈正相关,ESR水平与R_5占预计值%、AX及X5值呈负相关。结论: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与肺阻力,且炎性反应程度与患者肺阻力间呈明显相关性,炎性因子检测可能对评估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阻力情况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危险因素及CMV包膜糖蛋白H(gH)基因分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362例,调查CM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不同CMV gH基因型IBD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2例IBD患者中CMV感染患者122例,CMV感染率为33.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重度IBD病情、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病毒治疗、激素依赖、结肠切除、临床治疗无效是IBD患者CM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重度IBD病情、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是IBD患者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22例IBD合并CMV感染患者中gH 1型85例(69.67%)、gH 2型37例(30.33%);gH 1型与gH 2型IBD合并CMV感染患者的年龄≥40岁、广泛结肠型病变范围、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肠切除结局以及激素依赖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gH 1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 1型与gH 2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5)。结论年龄≥40岁、重度病程、广泛结肠病变、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增加IBD患者CMV感染风险,IBD并CMV患者以gH1型为主,但gH基因分型不会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疱疹病毒(HV)感染情况和外周血病毒载量。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600例AGP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AGP组(n=82)、中度AGP组(n=578)、重度AGP组(n=1940),以同期10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入组后,检测龈沟液HV病毒感染情况和血浆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EB病毒(EBV)、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载量、牙周特征和血炎症因子水平。结果AGP患者牙周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高于对照组(P<0.05),HSV-1、EBV、HCMV、HHV-6感染率和病毒载量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AGP病情严重程度增加,HSV-1、EBV、HCMV、HHV-6感染率和病毒载量、PLI、PD、AL、BI、WBC、PCT、IL-6、TNF-α和CRP均增加(P<0.05)。结论HV感染率和病毒载量与AGP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牙周特征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四种肿瘤标记物CA12 5、CA153 、CA199与CEA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并以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炎症性疾病 (RIDs)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CA12 5、CA153 、CA199及CEA水平均显著高于RIDs患者 (P <0 .0 0 1) ,而CA12 5、CA153 、CA199及CEA水平在肺癌的三种组织学类型和各期肺癌中并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采有四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标准 ,虽然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P >0 .0 5 ) ,但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P <0 .0 5或 0 .0 1)。结论 :CA12 5、CA153 、CA199及CEA可作为肺癌的标记物 ,检测这四项标记物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67.
术前孤立性CRP升高与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感染的、术前孤立性C-反应蛋白(CRP)增加,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结果,是否有预测性价值。方法分术前孤立性CRP升高(10.5~70.2mg/L)50例(A组)与CRP正常(<10mg/L)50例对照(B组),B组匹配A组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两组均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结果A组脓毒性并发症(20%)比对照组(2%)多(P<0.01)。这些病人微生物学阳性仅10%。A组中需要儿茶酚胺支持的占28%,而B组仅12%(P<0.05)。A组较B组术后需呼吸机支持的时间明显延长(25.2±6.2h比6.6±0.5h)(P<0.01)、ICU滞留时间也较B组长(4.6±0.8d比2.6±0.3d)(P<0.05)。结论术前孤立性CRP升高的病人,体外循环术后,发生脓毒性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且大多数病例微生物学实验阴性,推测大多数脓毒性并发症是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炎性体蛋白嗜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1(NALP-1)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2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脑脊液中炎性体蛋白NALP-1表达水平,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ALP-1和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NALP-1表达(1.64±0.52)高于对照组(0.94±0.28,t=7.1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LP-1高表达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得分(26.4±5.4)分、脑挫伤比例(76.62%)、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77.27%)高于低表达组[(22.3±4.5)分、23.38%、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4.135、9.586、7.424,P<0.05)。年龄[比值比(OR):2.175,95%可信区间(CI):1.167~8.767,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1,95%CI:1.101~3.794,P<0.05)、NALP-1(OR:2.841,95%CI:1.675~10.717,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OR:1.215,95%CI:1.056~3.627,P<0.05)、APACHEⅡ得分(OR:1.615,95%CI:1.314~5.485,P<0.05)是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脑损伤脑脊液中NALP-1表达增加,且表达量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究小檗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低剂量组、小檗碱中剂量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和DUSP19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CAG模型,小檗碱低、中、高剂量分别灌胃给与25、50、100 mg/kg的小檗碱,DUSP19组灌胃给与100 mg/kg的小檗碱和尾静脉注射JAK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激活剂DUSP19 100 μmol/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观察组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JAK3(p-JAK3)、胃动素(MT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内皮素(ET)、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裂解胱天蛋白酶3(Cl-caspase-3)、裂解胱天蛋白酶9(Cl-caspase-9)水平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GAS)、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谷胱甘肽(GSH)、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5);JAK2/STAT3通路激活剂DUSP19可显著扭转小檗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且HE结果显示小檗碱可显著改善CAG大鼠胃组织病理病变。结论:小檗碱可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轻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