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6篇 |
免费 | 518篇 |
国内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9篇 |
儿科学 | 133篇 |
妇产科学 | 192篇 |
基础医学 | 818篇 |
口腔科学 | 58篇 |
临床医学 | 352篇 |
内科学 | 671篇 |
皮肤病学 | 197篇 |
神经病学 | 176篇 |
特种医学 | 49篇 |
外科学 | 587篇 |
综合类 | 679篇 |
预防医学 | 337篇 |
眼科学 | 71篇 |
药学 | 166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4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45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73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324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405篇 |
2006年 | 421篇 |
2005年 | 322篇 |
2004年 | 275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171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8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16S-23S rRNA基因区间细菌鉴定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对细菌鉴定的应用。方法 :以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为靶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 DNA。结果 :对 2 7株代表 2 7个菌种的标准菌株进行 PCR扩增 ,分别出现不同的 DNA图谱 ,该图谱能直接或经核酸内切酶处理后用于细菌分类 ,敏感性可达 2 .5 CFU/ml的细菌 ,与人外周血白细胞 DNA和真菌及病毒无交叉。 32株临床细菌标本均扩增出与相应标准菌株一致的图谱。结论 :16 S- 2 3S r RNA基因区间 PCR扩增技术检测细菌 ,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准确的优点 ,为临床败血症病原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NF-κB活性及其与WT1和Bcl-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因子κappa B(NF-κB)的活性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疗效中的意义及其与W ilm s肿瘤基因(WT1)、B细胞淋巴瘤基因(Bc l-2)表达的关系。方法用EMSA方法检测4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分初治、难治及完全缓解组)和30例对照骨髓细胞中NF-κB的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了各组病人骨髓细胞中WT1、Bc 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难治组NF-κB活化明显高于初治组,初治组又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活化;NF-κB活性与WT1、Bc l-2的表达水平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909,P<0.01;r=0.494,P=0.037)。结论NF-κB的活性及WT1、Bc l-2的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及疗效有关。难治性白血病疗效差可能与NF-κB的活性及WT1、Bc l-2的表达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l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设计,在对唐山市放射人员体检的基础上,以113名出现染色体畸变的射线工作人员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5岁)、民族、工种配对,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工作岗位、工龄相等或稍长(≤2年)、累积受照剂量相同或相近且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对照组(113名)。以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RCCl基因,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XRCCl 2630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8.58%,高于对照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辐射损伤的风险比携带其他基因型者高3.47倍(OR=3.47,95% CI 1.43~8.44)。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l C26304T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联。未发现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GSS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谷胱甘肽合酶(GSS)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选择2017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的1例GSSD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以"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焦谷氨酸尿症""glutathione synthase deficiency""GSSD"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收录的关于GSSD患儿诊治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GSSD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点。本研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7ZSLYEC-105),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临床特点及转归:本例患儿为女性,4 d龄,因"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4 d"入院。患儿临床表现为中度贫血、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焦谷氨酸尿症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并有类似GSSD临床表现的家族史(其同胞姐姐4 d龄时发病,放弃治疗后50+ d龄时死亡)。经治疗后,本例患儿呼吸困难缓解,但仍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经基因检测确诊为GSSD(重型)后,监护人放弃治疗,患儿于2个月龄时死亡。②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儿为GSS基因c.491G>A和c.800G>A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③文献复习结果:检索到10篇关于GSSD患儿诊治研究相关文献,共计纳入15例GSSD患儿,包括轻、中、重型GSSD各为2、2、11例。轻、中型患儿(共4例)经早期诊断、积极干预达临床治愈;重型患儿(11例)中,3例生后5个月内死亡,8例存活儿均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2例患儿接受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共检出11种GSS基因突变,其中6例检出GSS基因c.491G>A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均为中或重型。 结论GSSD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可有家族遗传性。该病由GSS基因突变所致,其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该病患者生存率、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95.
常贵建|王冰|措洋|林松斌|王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1):1415-1419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癌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用表面等离子谐振法(SPR)检测60例IDC组织和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以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HPV DNA及分型;免疫组化法检测IDC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
结果:IDC组织HPV感染率为36.7%(22/60),其中HPV 33占其阳性总数的59.1%(13/22),乳腺纤维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HPV感染率分别为13.30%和3.33%,明显低于IDC组织(χ2=5.300,P=0.021);IDC组织HPV感染与患者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IDC组织中HPV感染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86;P<0.001)。
结论:HPV感染在IDC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HPV感染可能通过促进C-erbB-2的高表达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胰腺survivin基因mRNA表达,了解其在胰岛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每周测定体重及血糖,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胰腺survivin基因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BALB/c小鼠胰腺有survivin基因表达。STZ组体重在4周内无明显改变;血糖在第1周即明显升高;survivin表达水平在3、4周显著升高。对照组体重持续增加,血糖及survivin表达水平各周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正常小鼠胰腺有survivin基因表达,STZ注射后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胰岛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1的高保守区多肽, 为进一步产生广谱型BMP-1抗体提供有效的抗原蛋白。方法:通过分析BMP-1类各种分子的基因序列及蛋白结构, 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作为目的基因。从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中提取总RNA, 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中, 构建成重组质粒BMP-1(322-588aa)-pMALc2。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 经过筛选鉴定获得数个阳性克隆, 再进行DNA序列测定。最后用IPTG诱导宿主菌表达融合蛋白。结果:BMP-1基因片段被成功地克隆到pMALc2载体中, 在IPTG的诱导下能高效表达, 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细菌蛋白总量的(66-72)%。结论:所获得的重组蛋白包含BMP-1的几个完整的重要结构域(2个CUB区和1个EGF区), 为BMP-1类分子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区。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 可进一步用于产生能有效、特异地识别人类BMP-1类分子的广谱型BMP-1抗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生理浓度铜离子(10 μmol/L Cu2+)作用下能否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对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分析bcl-2和bax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0.125-1.0 mmol/L Hcy在Cu2+的作用下可以导致PC12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bcl-2 mRNA表达降低,bax mRNA表达升高,且效应与Hcy浓度相关。 结论: 高浓度Hcy在生理浓度Cu2+作用下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且凋亡作用与Hcy浓度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和bax mRNA的比值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p53基因修饰的U14细胞瘤苗能否增强抗小鼠宫颈癌U14细胞的主动免疫反应。方法:随机将实验分3组:p53-U14细胞瘤苗组、U14细胞瘤苗组、空白对照组;运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将p53基因导入U14细胞,用含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对已转染细胞进行筛选,以获得稳定表达相应P53蛋白的U14细胞,用间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反复冻融法分别制备p53-U14细胞瘤苗和U14细胞瘤苗,在此基础上采用MTT法检测经各组细胞瘤苗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对U1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效靶比为20:1时,p53-U14细胞瘤苗组、U14细胞瘤苗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的脾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64.91%、42.14%和21.66%;效靶比为40:1时,p53-U14细胞瘤苗组、U14细胞瘤苗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的脾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58.87%、42.91%、8.19%。结论:p53基因修饰的U14细胞确能提高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00.
杨开焰|李小荣|胡桂|高凯|陈道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2):1541-1545
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2(DLC2)和RhoA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8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LC2蛋白和RhoA蛋白的表达;分析DLC2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DLC2蛋白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价值。结果:DLC2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2蛋白在细胞分化程度差的肝癌组织中表达降低(P<0.05)。同时,DLC2蛋白的低表达与RhoA蛋白的高表达呈正相关。DLC2蛋白表达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更差。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LC2蛋白的低表达与较差的细胞分化程度,RhoA蛋白的高表达相关,DLC2缺失表达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