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70篇
中国医学   57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梅花为我国传统药材,具有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梅原产中国,其栽培应用历史悠久,品种复杂繁多,现代研究将梅分为果梅与花梅两类,品种达数百个之多。但关于古代文献中统究竟以何种颜色梅花入药为佳,以及药用梅花类群与植物系统学的关联性等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为正本清源,笔者对历代本草中梅花的基原、品质与产地变迁进行了考证,发现传统的药用梅花主要为绿萼梅和白梅花,并得出药用梅花来自真梅系花梅,其中绿萼梅属于绿萼品种群,药用白梅花则对应玉蝶品种群及单瓣品种群的结论。梅的产地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生汉中川谷”,即今陕西南部地区。宋代之后,由于气候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梅的产地从陕西不断南移至长江、洞庭湖区域;至明清时期,广东、海南地区也有梅的分布的报道。至近现代,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及城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药用梅花的产区已由四川及江浙一带,逐步变迁至目前的安徽皖南地区。该文对药用梅花的基原考证及产地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可为梅花的正本清源、药用梅花类群的明确和其进一步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连续稀释法研究淡红忍冬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淡红忍冬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淡红忍冬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淡红忍冬水煎剂对除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外的其他6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都较强.结论 淡红忍冬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3.
王文明 《海峡药学》2014,26(2):17-19
目的 优化连翘银花浸膏的制备工艺,为制备双黄连等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对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优化,HPLC法测定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作为正交实验的评价指标.结果 优选工艺为水量每次分别为药材量的10倍、8倍,煎煮时间分别为2h、1.5h,水提膏浓缩比重为相对密度1.2,侵泡时间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节.结论 优化的水提醇沉工艺的有效成分提取率高,且具有一定的调节空间,适合于工业大生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优选复方槐花颗粒中槐花和侧柏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超声浸提法对复方槐花颗粒中槐花和侧柏叶总黄酮进行提取,以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选,确定较优提取工艺,并与常规的热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超声浸提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60%乙醇,在料液比1:10和超声功率40kHz条件下超声波辅助连续提取2次,每次15min,槐花和侧柏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93.31%。结论 该工艺研究为复方槐花颗粒中槐花和侧柏叶总黄酮共提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思路,具有耗时短、能耗低、溶剂用量少和提取效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金银花类药材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比较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活性,根据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和原料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来源对不同菌种MIC50。结果:抗菌活性:山银花〉金银花。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滇结香花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from Edgeworthia gardneri Flos,EG)对他克莫司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滇结香花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采用他克莫司单因素干预制作SD大鼠糖尿病模型,通过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EG降糖和保护胰腺组织的作用。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2,IRS-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探究EG保护糖尿病胰腺组织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他克莫司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滇结香花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升高(P<0.05),大鼠胰腺组织IRS-2 mRNA表达量和IRS-2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HE染色观察到滇结香花组大鼠胰腺组织切片中胰岛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改善,细胞数目增多,排列较整齐,胞浆分布均匀。结论 EG能降低他克莫司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胰腺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胰岛素受体底物,保护胰腺,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糖代谢。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不同提取方法获取的丁香精油对蠕形螨的体外抑杀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获取丁香精油;采用挤黏结合法获取蠕形螨;镜下观察丁香精油对人体蠕形螨的抑杀效果。结果3种提取方法获取的丁香精油对蠕形螨均有较好的抑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对两种人体蠕形螨抑杀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3种提取方法获取的丁香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抑杀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获取的丁香精油含量最高,3~5min内抑杀效果优于其他方法。结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因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无溶剂残留,抑杀蠕形螨效果好,是选择和应用含挥发油类中药材进行抑杀蠕形螨实验的一种首选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8.
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对双氯芬酸钠促透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冬  吴铁  林坚涛  陈广斌 《中国药房》2008,19(21):1623-1625
目的:比较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方法:在体外透皮吸收装置上,测定不同时间双氯芬酸钠的透过量,计算稳态流量和增渗倍数,并考察其储库效应。结果:丁香挥发油和氮酮均有促进双氯芬酸钠经皮渗透的作用,当二者合用时效果更显著。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单用及合用时对双氯芬酸钠的储库效应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丁香挥发油对双氯芬酸钠具有较强大的促透作用,可望开发成为一种透皮吸收促进剂。  相似文献   
29.
目的:考察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纯化效果,为在中药纯化研究中应用树脂吸附纯化法,进一步开发金银花的相关产品提供参考。方法: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采用动态吸附法,考察大孔树脂的吸附、解吸附性能和纯化效果。结果:LS-303树脂综合性能最佳,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吸附量佳。结论:LS-303大孔树脂对绿原酸的提取纯化效果较好,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0.
目的:建立用于金莲花药材质量评价的实用有效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分析柱为 Thermo Hypersil BDS C_(18)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为340 nm,流速为0.6 mL·min~(-1),以乙腈-水-冰醋酸(14:86:0.0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金莲花药材中荭草苷-2″-O-β-L-半乳糖、荭草苷-2″-O-β-L-阿拉伯糖、荭草苷和牡荆苷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品种、部位和来源的金莲花药材中的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结果:线性范围分别为47.7~318μg·mL~(-1)(荭草苷-2″-O-β-L-半乳糖)、3.82~255μg·mL~(-1)(荭草苷-2″-O-β-L-阿拉伯糖)、39.0~260μg·mL~(-1)(荭草苷)、7.20~72.0μg·mL~(-1)(牡荆苷);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9.8%,102%,100%,101%。不同金莲花药材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金莲花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