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4篇
  免费   692篇
  国内免费   332篇
耳鼻咽喉   93篇
儿科学   113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453篇
口腔科学   143篇
临床医学   2299篇
内科学   683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4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65篇
综合类   2601篇
预防医学   1793篇
眼科学   113篇
药学   1445篇
  13篇
中国医学   473篇
肿瘤学   211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684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573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01.
目的:探究列线图模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塑型性支气管炎(PB)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MPP患儿24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是否发生PB分为PB组(n =66)和非PB组(n =180)。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构建MPP患儿PB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再分别通过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与非PB组比较,PB组患儿热程、体温热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低氧血症比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比例、肺不张比例、胸腔积液比例显著升高(P <0.05),血小板显著降低(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热程、体温热峰、肺不张、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是MPP患儿PB发生的影响因素。校准曲线结果示,列线图模型预测PB的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较好。ROC曲线结果示,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95%CI =0.886~0.965,P <0.05)。DCA结果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本研究通过热程、体温热峰、肺不张、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构建了MPP患儿PB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ProGRP、CEA、CYFRA21-1、NSE、SCC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良性胸腔积液(BPE,87例)和恶性胸腔积液(MPE,44例)患者,共131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胸腔积液中ProGRP、CEA、CYFRA21-1、NSE以及SCC的浓度,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将5种肿瘤标志物以不同的方式组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不同联合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ProGRP+CEA+CYFRA21-1+NSE联合方式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41),其约登指数最大时,灵敏度77.3%,特异度85.1%,阳性似然比5.188,阴性似然比0.267,诊断价值最高。结论:通过联合检测不同组合的肿瘤标志物发现,ProGRP+CEA+CYFRA21-1+NSE的组合形式在诊断效能、特异度、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等方面优于其他组合,在鉴别诊断胸腔积液性质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索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材料上种植人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与效果;材料和方法 采用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材料上静态与动态种植人成纤维细胞,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静态种植不能在猪主动脉瓣叶的两侧形成完整的单层人成纤维细胞融合层;而经过动态种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猪主动脉瓣叶两侧形成完整的单层人成纤维细胞融合层;结论 动态种植较之静态种植易达到形成完整均匀的细胞种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4.
放射免疫分析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微量分析方法,现已普遍应用在临床、科研等领域中。在放射免疫分析中,标准曲线绘制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给广大用户带来了便利,但标准曲线不同抑合方法,同样也给结果带来了影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高浓度的阳性病人血清,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尘螨变应原溶液中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的关系,探索利用ELISA技术分析变应原生物活性的方法.方法采用ELISA技术对变应原的生物活性进行动态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分析抗原浓度与变应原活性的关系.结果当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时,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成正相关,利用双对数曲线分析抗原浓度与ELISA结果的关系,既能反映变应原的相对含量和活性,又能预测不同变应原溶液中变应原组成成分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以用来比较尘螨变应原溶液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评价游离前列腺抗原(F PSA)/前列腺抗原(PSA)比值和PSA动态变化(年变化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应用ELISA追踪检测PSA在4~10μg/L范围患者在不同时段内PSA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利用ROC曲线,评价F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两项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时的预示价值。结果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与非前列腺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当FPSA/PSA比值的临床判断值为0.21时,诊断灵敏度为93.5%,特异性为91.4%;当PSA年变化率的临床判断值为0.85%。诊断灵敏度为82.6%,诊断特异性为97.9%。前列腺增生患者FPSA/PSA比值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SA年变化率与正常人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F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有助于PSA在4~10μg/L范围的患者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7.
探讨铁蛋白ferrztin,Ft在鉴别胸腹液良、恶性质的临界值。用RIA法测定218份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胸腹液标本铁蛋白(pleuraleffusionferritin,PFt)及其同期血清铁蛋白(SFt)。依据临床确诊资料,将标本进行良、恶性病例分组,比较两组PFt、SFt,计算PFt/SFt比值,用ROC曲线选择PFt用于良、恶性质鉴别的最佳临界值。结果表明,良性组PFt为142.4±38.6μg/L,SFt为89.7±43.5μg/L,PFt/SFt为1.46±0.55;恶性组PFt为576.5±239.1μg/L,SFt为189.6±81.7μg/L,PFt/SFt为3.67±1.48;PFt用于鉴别胸腹液良、恶性质的临界值为400μg/L。以恶性积液PFt≥400μg/L、PFt/SFt≥3,良性积液PFt<400μg/L、PFt/SFt<3为实验诊断标准鉴别胸腹腔积液的良、恶性质,灵敏度为84.5%、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8%。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作比较,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临床分离的47株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憾),观察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均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按药液稀释度计算,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市售清开灵注射液的1/4-1/2。结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略优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  相似文献   
10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CNSL)的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分析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MR表现。结果 13例中单发肿瘤4例,多发肿瘤9例,共计36个病灶。13例病变均累及幕上,其中8例病灶位于深部脑白质近脑室旁。肿瘤平均最大径为3.2cm。T1WI略低信号28个,T2WI等信号24个。28个病灶呈均匀强化。肿瘤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2例PCNSL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强化均不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少,细胞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少见明显的出血及片状坏死,未见钙化,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基础决定其MR增强形态、占位程度以及肿瘤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特征,运用不同的MR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做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灌注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和14例胃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Philips CT-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进展期胃癌中,15例(71.4%)的TDC曲线特征为较陡峭的上升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其余6例(28.6%)的TDC曲线上升支较乎缓,在较高灌注水平亦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14例胃淋巴瘤中,9例(64.3%)TDC曲线的上升支平缓,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5例(35.7%)的TDC曲线上升支平缓,在较高灌注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较快.胃癌组BV值为(15.68±6.27)ml/100 g,胃淋巴瘤组BV值为(6.37±2.37)ml/100 g,胃癌的BV值明显高于胃淋巴瘤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胃淋巴瘤的TTP值分别为(33.10±7.83)s和(38.77±12.4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TDC曲线和灌注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