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8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23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16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74篇
内科学   385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239篇
特种医学   2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3692篇
预防医学   67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571篇
  50篇
中国医学   1689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276篇
  2023年   937篇
  2022年   752篇
  2021年   891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884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684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1004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1151篇
  2011年   1057篇
  2010年   1014篇
  2009年   811篇
  2008年   803篇
  2007年   868篇
  2006年   684篇
  2005年   643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李可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757-1760
目的:系统评价并比较各种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各种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比较相关数据。结果:25项研究被分别纳入7种药物的系统评价,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纳入研究共涉及疏血通注射液、通心络胶囊、单味水蛭制剂、脑心通胶囊、血栓心脉宁胶囊等7种单复方水蛭制剂,上述水蛭制剂相关研究分别采用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中的1项或几项指标进行了疗效比较。结论:系统评价的证据显示,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疏血通注射液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作用。要进一步验证单复方水蛭制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992.
头穴植线结合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1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将23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穴植线结合药物治疗118例(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118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程在10天以内者疗效优于11-30天和1个月以上者(P<0.01,P<0.005),年龄在50岁以下者疗效优于51-70岁和71岁以上者(P<0.05,P<0.01),不完全性偏瘫职效优于完全性偏瘫者(P<0.01),结论:头穴植线结合药物治疗该病疗效确切,病程短,年龄小,不完全性偏瘫者疗效高,反之,疗效次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卒中后患者家属的精神卫生状态。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交流方式,调查120名卒中后患者家属的精神卫生状态。结果发现可能焦虑以上的亲属人群占100%,其精神卫生状态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反应差异。结论卒中后患者家属的精神卫生状态的差异与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相关,将会影响卒中患者康复程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比较头体针电交替与传统的电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8例(采用头体针电交替),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电针),其他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7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体针电交替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及对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心理干预组(46例,简称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综合心理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心理疗法不仅有助于卒中后高血压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可提高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的整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它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对PSD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住院诊断为脑卒中168例,在发病3个月时分别应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BI)进行评分,并根据简易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分为卒中后痴呆组和卒中后非痴呆组.结果:卒中后3个月时,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在神经功能缺损组中明显高于神经功能正常组;在生活能力依赖组中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独立生活能力组.结论: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在脑卒中后有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需依赖的患者中较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IS)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卒中病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0月在武汉市儿章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经头颅影像学证实并诊断为AIS的病例97例.年龄6个月~18岁.按病因分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32例)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65例)(脑血管畸形、心源性栓塞、血液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记录二组患儿年龄、起病方式及梗死部位,并将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与非急性,梗死部位分为基底核区与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采用t检验比较二组AIS患儿平均年龄差异,X2检验比较二组患儿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差异.结果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3 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10例(31.2%),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38例(58.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2 P<O.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1例(65.6%),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8例(43.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1 P<0.05).结论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可以提示儿童AIS的病因诊断.非急性起病、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的AIS,其病因多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  相似文献   
999.
卒中单元概念的提出和完善为卒中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全新模式。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治疗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许多国家卒中治疗指南都把患者是否进入卒中单元治疗作为评价卒中患者是否接受了最佳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措施及临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目标性及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对卒中单元出现医院感染的各项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危险度分析,提出预防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结果 试验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13%、例次感染率为9.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0%、15.86%,二者比较χ2分别为17.44、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感染部位分布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皮肤感染.结论 进一步降低了卒中单元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