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83篇
  免费   1050篇
  国内免费   168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66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1259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627篇
内科学   380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963篇
特种医学   6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598篇
综合类   7165篇
预防医学   64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130篇
  11篇
中国医学   368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531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1040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1546篇
  2011年   1620篇
  2010年   1582篇
  2009年   1534篇
  2008年   1637篇
  2007年   1583篇
  2006年   1608篇
  2005年   1891篇
  2004年   1633篇
  2003年   1240篇
  2002年   1104篇
  2001年   1076篇
  2000年   915篇
  1999年   833篇
  1998年   628篇
  1997年   487篇
  1996年   473篇
  1995年   360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究高压氧对老年脑缺血大鼠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老年大鼠180只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再灌注模型,研究组在再灌注过程中接受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和饲养,分别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FABP含量变化、再灌注的损伤率、再灌注过程中脑组织小窝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死亡率及再灌注损伤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FABP含量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组织小窝蛋白-2及MMP-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脑屏障通透性、死亡率及再灌注损伤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会伴随体内hFABP含量升高,但在再灌注过程中辅助高压氧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降低死亡率,利于临床上的再灌注诊断及再灌注损伤监控。  相似文献   
992.
陈丹丹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12):3573-3576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125例)。对照组晨起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d,持续静脉泵注48 h,随后20 mg/次,2次/d,持续静脉泵注5 d,随后停用;两组患者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随访结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5%、9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发作率分别为17.50%、5.60%,恶化率分别为8.75%、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调节凝血指标,降低再发作率和恶化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60%80%〔1〕。大多数的ICVD是由动脉血管内血栓阻塞血管所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血管。溶栓治疗可在有效的时间窗内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的部分损伤脑组织,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2〕。但溶栓后血流再通及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脑微血管基底膜模糊、断裂、水肿,出现节段性溶解、脱落、缺损,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EPCs)与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VD患者206例,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硬化组),另外随机选取9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通过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样本的EPCs水平,分析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的EPCs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对同一组而言,重度狭窄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狭窄者(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的EPCs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负相关(r=-0.437、-0.296、-0.542,均P<0.05)。结论 EPCs水平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TIA患者9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等检测各证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TIA患者组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APTT和PT时间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TT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早期和长期使用抗血小板及改善内皮功能的药物,可能对预防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临床处理TIA时,应兼顾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实施缺血后处理对大鼠中枢神经缺血损伤及修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对各组大鼠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测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及海马排斥导向分子A(RGMa)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及海马RGMa及轴突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12、24 h、2 d神经功能缺失改善(P<0.05)。缺血后处理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其缺血侧皮质和海马RGMa mRNA及蛋白表达相比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缺血后处理组缺血皮质和海马NF-200光密度值比缺血/再灌注组升高(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改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使轴突的损伤减少,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减少排斥性轴突导向因子RGM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97.
小卒中以症状轻微、快速恢复和不易致残为特点,但一部分小卒中患者是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并且可导致残疾、认知损害和情绪异常.早期预测小卒中患者的预后,筛查卒中复发和致残的高危人群并给予合适的治疗,可预防卒中复发和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就小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8.
999.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颁布的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推荐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未推荐其他抗血小板药,更未推荐联合应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然而,2013年之后发表的大量文献显示,双重抗血小板药在防治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面优于单个抗血小板药,并评估了双重抗血小板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分为MAU阳性组(≥30 mg/g)和MAU阴性组(<30 mg/g),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对各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转归不良和MAU阳性的独立因素.结果 共纳入1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84例,女性72例;年龄53~ 78岁,平均(65.4±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5~28 h;94例转归良好,62例转归不良,无死亡病例;76例MAU阳性,80例MAU阴性.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992,95%可信区间(c onfidence interval,CI)1.108~2.374;P=0.015]、合并糖尿病(OR 2.497,95% CI1.177~5.298;P =0.017)和心房颤动(OR 2.338,95% CI1.062 ~5.148;P=0.035)、高血清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OR 2.541,95% CI 1.073~6.02;P=0.047)和UACR(OR 2.130,95% CI1.396 ~3.017;P =0.001)、MAU阳性(OR 3.291,95% CI1.681 ~6.444;P=0.001)、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9.196,95% CI2.828~19.815;P <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AU阳性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P=0.038)以及空腹血糖水平(P=0.025)、血清Hcy水平(P=0.022)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P=0.019)与MAU阴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MAU阳性组前循环梗死比例较低(P=0.033),基线NIHSS评分(P=0.003)和转归不良率较高(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 2.237,95% CI1.036 ~4.829;P =0.040)以及空腹血糖(OR 1.223,95% CI1.145 ~1.673;P=0.027)和Hcy水平(OR 2.542,95% CI 1.047~6.612;P=0.025)、颈动脉IMT(OR1.295,95% CI1.106 ~1.362;P=0.023)和基线NIHSS评分(OR1.206,95% CI1.044 ~1.219;P =0.023)增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AU阳性独立相关.结论 MAU阳性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部分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