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932篇
  免费   6447篇
  国内免费   3734篇
耳鼻咽喉   782篇
儿科学   1411篇
妇产科学   615篇
基础医学   4150篇
口腔科学   1021篇
临床医学   27042篇
内科学   10208篇
皮肤病学   326篇
神经病学   3920篇
特种医学   63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1篇
外科学   22890篇
综合类   55369篇
预防医学   10529篇
眼科学   1672篇
药学   21870篇
  343篇
中国医学   18116篇
肿瘤学   2329篇
  2024年   941篇
  2023年   3931篇
  2022年   3134篇
  2021年   4150篇
  2020年   4152篇
  2019年   4426篇
  2018年   2066篇
  2017年   3692篇
  2016年   4068篇
  2015年   4775篇
  2014年   8671篇
  2013年   8577篇
  2012年   11033篇
  2011年   11624篇
  2010年   10652篇
  2009年   10412篇
  2008年   11319篇
  2007年   10536篇
  2006年   9911篇
  2005年   10277篇
  2004年   7685篇
  2003年   7181篇
  2002年   6094篇
  2001年   5419篇
  2000年   4143篇
  1999年   3526篇
  1998年   3006篇
  1997年   2713篇
  1996年   2572篇
  1995年   1980篇
  1994年   1528篇
  1993年   1123篇
  1992年   827篇
  1991年   852篇
  1990年   692篇
  1989年   657篇
  1988年   218篇
  1987年   182篇
  1986年   140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三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三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62.
老年性失眠是指特发于老年期的原发性失眠,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有其特有的优势。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病机总为肾精气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治疗应谨守病机,审因论治,可采用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温肾安神等治法,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地黄饮子等补肾中药疗效突出。相关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含量以及对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为56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低位结扎组(n=28,保留LCA)与高位结扎组(n=28,不保留LC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253组)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优于高位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既可达到彻底清扫淋巴结的目的,又能有效保障肠管血供,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促进肛门早期排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清宫术前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Ⅰ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为对象,以数字号(1~80)形式随机分设组别,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清宫术治疗,对照组行清宫术前给予子宫动脉栓塞,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复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来潮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阴道持续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下清宫术前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显著,可在增强临床疗效的同时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指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8-01间在延津县人民医院接受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2.33±21.48)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2.57±4.81)h,镇痛药物使用频次9例次(16.07%),住院时间(8.75±1.29)d。术后发生胆漏2例(3.57%),分别经充分引流后第5天、7天痊愈。未发生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复查彩超,未发现结石残留。术后随访1 a,其间均未出现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末次随访,行彩超及MRCP检查,未见结石残留或复发。结论双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发生与留置T管相关的并发症,有利于加快康复进程,是安全可行的,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7.
《中国医药科学》2016,(5):212-214
目的探讨碘伏消除ESBL定植菌在预防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入住神经外科的重症昏迷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同时采取碘伏处理鼻腔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ESBL定植菌的发生率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ESBL定植菌的发生率为19.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定植率41.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率为21.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4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碘伏消除ESBL定植菌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具有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8.
<正>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发病时由于结石阻塞胆管,尤其是巨大结石的阻塞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合并化脓性胆管炎,高热甚至休克,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老年人在患胆管结石时,结石更大,症状更重,往往会造成内镜下取石困难。以往胆总管取石是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基础上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  相似文献   
6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43-4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方法,实验组在血清降钙素原检查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的平均发热时间、平均咳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清降钙素原检查结果指导下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费用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切术在结肠息肉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9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行EMR手术,B组行高频电切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B组(80.00%)(P0.05)。A组住院时间为(4.61±1.13) d,短于B组的(6.52±1.21) d(P0.05); A组手术时间为(85.24±16.54) min,短于B组的(105.52±16.33) 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33.46±8.51) ml,短于B组的(46.67±8.42) ml(P0.05)。A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6.54±4.72) h,短于B组的(25.61±4.55) h(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22%)、不良反应发生率(4.44%)均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