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22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脉络宁口服液中肉桂酸的含量。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55∶45);测定波长为278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肉桂酸在0.04~0.4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脉络宁口服液中肉桂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62.
宫鹏  陈镇 《安徽医药》2010,14(2):150-151
目的建立筋骨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筋骨胶囊中的桂枝、当归、川芎进行了定性鉴别;用HPLC测定制剂中肉桂酸的含量。结果定性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在16.64~149.76mg·ml^-1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436490.4x+53730.2,R=0.9995(n=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筋骨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3.
采用离子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侧链含有肉桂酸光敏基元和二苯乙烯荧光基元的新型超分子复合物PCAMSTIL。通过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该超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并用热重分析(TGA)、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FL)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光学性能。将PCAMSTIL旋涂成膜,薄膜经过266 nm偏振脉冲激光辐照后,肉桂酸发生轴向选择的[2+2]加成,薄膜垂直于激光偏振方向的紫外可见吸收明显大于平行方向的吸收,证实薄膜具有取向性。取向薄膜的最大吸收二向色性取向值最大可达0.103,优于一般肉桂酸材料的取向性,肉桂酸分子的取向也引起二苯乙烯荧光分子的协同取向,荧光偏振发射比可达1.73。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肉桂酸(CIN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CINN组和对照组。CINN组采用CINN处理BMSCs,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不加任何药物处理。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茜素红染色观察BMSCs向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RT-PCR及放免方法检测骨钙素(BG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NN组BMSCs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周期出现向G0/G1期移行的特征性动力学改变。CINN作用14 d后钙化结节形成,且骨钙素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肉桂酸可抑制大鼠BMSCs增殖,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建立复方黑参颗粒中肉桂酸、次野鸢尾黄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TM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体积分数为0.05%的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6 nm,进样量为20 μL,柱温为30℃。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肉桂酸和次野鸢尾黄素在0.76~3.80 mg·L-1 (r = 0.999 5)、0.44~2.18 mg·L-1 (r = 0.999 5)内线性关系良好。肉桂酸和次野鸢尾黄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 = 9)分别为98.3%、99.9%;RSD分别为1.8%、0.6%。结论 本方法可作为复方黑参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4):298-300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由紫檀芪和肉桂酸衍生物拼合而成的新化合物,并检测其抗癌活性.[方法]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过甲基化、还原、溴代、Witting-Horner等反应合成紫檀芪;以取代苯甲醛和丙二酸为原料,经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肉桂酸衍生物;将紫檀芪和肉桂酸衍生物拼合成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 H-NMR确认,在HeLa,HCT116,BEL-7402及L-02等细胞株中采用MTT法测定新化合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效应以判断其抗癌活性.[结果]在HeLa,HCT116,BEL-7402及L-02细胞株中,紫檀芪与肉桂酸衍生物拼合而成的7种新化合物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弱,不具有抗肿瘤的潜力.[结论]紫檀芪结构上的酚羟基和肉桂酸结构中的羧基等极性基团均被掩蔽时,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过高影响化合物通过细胞膜而无法起到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中成药》2016,(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麝香保心丸(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苏合香等)中苯甲酸、苯甲酸苄酯、肉桂酸苄酯和肉桂酸苯乙酯的含有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5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结果苯甲酸、苯甲酸苄酯、肉桂酸苄酯和肉桂酸苯乙酯分别在0.018 33~1.833 mg/m L(r=0.999 9)、0.050 08~5.008 mg/m L(r=0.999 9)、0.018 17~1.817 mg/m L(r=0.999 8)和0.001 148~0.114 8 mg/m L(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RSD=1.99%)、99.94%(RSD=1.55%)、98.52%(RSD=2.00%)和98.98%(RSD=1.8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麝香保心丸中这4种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68.
《中成药》2016,(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同时测定右归丸(熟地黄、附子、肉桂等)中6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X Bridge-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 L/min。结果绿原酸、莫诺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马钱苷、阿魏酸和肉桂酸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9.7%~102.2%(RSD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右归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桂野桐Mallotus conspurcatu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手段对桂野桐75%乙醇粗提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方法以及与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桂野桐根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1)、(-)-丁香脂素(2)、2,3-二羟基-5,7-二-甲氧基-2,8-二甲基-6-(3-甲基-2-丁基)-吡喃-4-酮(3)、2,3-二氢-5,7-二羟基-2,6,8-三甲基-吡喃-4-酮(4)、paeoveitol B(5)、pinellic acid(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7)、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酸(10)、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1)、3,4-二羟基苯甲酸(12)、阿魏酸(13)、丁香酸(14)、丁香酸乙酯(15)、1-正十六酸甘油酯(16)、没食子酸(17)和没食子酸乙酯(18)。结论除化合物3、4和13外,其余均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0.
目的:采用UPLC/Q-TOF-MS对桂枝茯苓胶囊入血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该制剂的体内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3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A;5~20 min,5%~17%A;20~28 min,17%~30%A;28~30 min,30%~58%A;30~40 min,58%~83%A;40~45 min,83%~88%A;45~50 min,88%A),流速0.4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10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毛细管电压3.5k V,雾化气压力45 Pa,干燥气流速10 L·min~(-1),加热毛细管温度350℃,源内裂解电压145 V,质量数扫描范围m/z 100~1 200。结果:通过与空白生物样品和对照品的提取离子色谱图、质谱碎片裂解信息比对,初步鉴定出14个入血成分,包括13个原型成分和1个代谢产物(野樱苷)。结论:建立的UPLC/Q-TOF-MS可为桂枝茯苓胶囊入血成分的定性分析提供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分析手段,为该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