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8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330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393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473篇
内科学   415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1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228篇
综合类   1499篇
预防医学   358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438篇
  5篇
中国医学   564篇
肿瘤学   14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沈俊希  朱星  陈云志  李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0):2548-255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研究发现,COP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肺部菌群及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稳态被破坏,进而加重病情。积极调节肺部、肠道菌群平衡对于干预COPD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在COPD中作用的总结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健康人群以及COPD患者肺部、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及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现阶段基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防治COPD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COP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2.
杨锐  赵翠娟  陈吉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10):191-19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逐渐取代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 HBV)成为进展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但NAFL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理论研究,目前尚无定论。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细胞生理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在NAFLD的进展中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程序性坏死的发生、调控及与NAFLD的作用进行概述,为NAFLD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卵白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复制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1)、清热止血方组(3.17 mg/kg,n=11)、雷公藤多苷组(4.69 mg/kg,n=11)、联合组(清热止血方3.17 mg/kg+雷公藤多苷4.69 mg/kg,n=11)、激素组(醋酸泼尼松2.34 mg/kg,n=10),另设空白组(n=9)。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2次/d,连续灌胃4周。采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大鼠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系膜区病变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肾脏组织中TXNIP、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84.
据2008年6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前主席约翰·伯杰龙发起一项大规模的破译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目标是花费约10年时间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并揭示它们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及每种蛋白质与其他哪些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启动了基因组计划,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相似文献   
85.
邓虎平  庄然  贾卫  张赟  张圆  户义  张新海  金伯泉 《免疫学杂志》2007,23(5):499-501,505
目的 构建含有人CD226分子胞膜外区结构域1(D1)和结构域2(D2)的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方法用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CD226 D1和D2的基因,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B-Fc,进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收集上清,纯化蛋白及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利用PCR方法克隆出CD226胞膜外区D1和D2的基因,并正确插入pSecTag2B-Fc载体中,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证实转染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含有hCD226D1-Fc和hCD226D2-Fc融合蛋白,培养上清经亲和层析柱纯化,可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结论 成功的构建了分泌型融合蛋白hCD226D1-Fc和hCD226D2-Fc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探讨其配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如信号转导、转运、细胞运动以及多数调节机制均由蛋白-蛋白之间的相可作用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物理上是通过在两个相互作用蛋白之间形成接触面的短残基序列来实现。识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以及检测相互作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特异性与强度特异性,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它的应用范围从理性的药物设计到代谢和信号转导网络的分析。虽然有不少准确度不断提高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来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很少有方法能够精确地指出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特定残基及其位置,而这些信息是将相互作用数据直接应用于药物开发所必需的。随着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研究已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的这些不同特征.出现了一些利用序列与结构信息顶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的计算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顶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位点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的计算方法,包括基于基因组信息的计算方法、基于蛋白质初级序列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蛋白复合物结构信息的计算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过去儿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大多数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现在数据库的不足和实验技术的缺陷对计算预测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公平性评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要提高蛋白-蛋白相巨作用位点预测的鲁棒性与可靠性,仍要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发表在这里的是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G1蛋白胞质区ITAM样基序与Syk的细胞内相互作用。方法:构建用于研究Syk和G1ITAM样基序之间相互作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验证G1ITAM样基序与Syk之间是否存在细胞内相互作用。结果: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分析证实G1ITAM样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而突变体分析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该基序中两个高度保守的酪氨酸残基的存在。结论:HTNVG1蛋白胞质区高度保守ITAM样基序在体外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探讨G1蛋白ITAM样基序在HFRS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量化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在特异性选择素-配体分子相互作用中的贡献。方法 利用光镊技术,对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封闭的玻璃小球间的非特异性作用进行了系统测量,得出不同加载率下的断裂力以及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寿命分布。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非特异性作用同样表现出断裂力随加载率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在较低加载率下,非特异性断裂力与选择素-配体特异性断裂力大小、增大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加载率增加,二者的差别逐渐显著,前者的断裂力增加速率远低于后者。同样外力作用下,非特异性作用的寿命平均值比特异性作用要小;不同外力作用下,非特异性作用的寿命随外力增大仅略有下降,与特异性作用中逆锁键-滑移键转化现象有明显不同。结论 该研究结果将为正确评估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对选择素-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实验结果的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索Opa相互作用蛋白5(OIP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数据库分析OIP5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人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PANC-1、KP-3、BxPC-3细胞中OIP5 mRNA和蛋白表达;构建OIP5基因沉默质粒的慢病毒(pGCSIL-shOIP5)和对照质粒慢病毒(pGCSIL-shCtrl),分别感染PANC-1细胞,分为OIP5基因沉默组和shCtrl对照组,5 d后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慢病毒敲低效率,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凋亡;OIP5基因沉默组和shCtrl对照组连续5 d进行MTT检测和细胞计数;OIP5基因沉默组和shCtrl对照组孵育10 d形成集落,Giemsa染色分别集落总数。结果胰腺癌中OIP5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OIP5高表达患者的总存活率显著低于OIP5低表达患者(P<0.05),且其无病生存率也显著降低(P<0.05);OIP5在MIAPaCa-2、PANC-1和KP-3中表达较高,而在BxPC-3细胞系中的表达较低;MTT检测结果显示OIP5沉默在第4和第5天显著降低了PANC-1细胞的增殖速率(P<0.01);OIP5沉默后细胞集落数(平均为9个)显著低于shCtrl对照组中的数量(平均为40个)(P<0.01);OIP5沉默后PANC-1细胞凋亡比例为8.3%显著高于shCtrl的4.5%(P<0.01)。结论OIP5在胰腺癌细胞系中异常高表达,OIP5基因可调控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集落形成,提示OIP5可能在胰腺癌发病机制中作为癌基因发挥作用,从而为胰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0.
细胞的代谢、迁移、增生、分化等活动,都是在各种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的控制下进行的.各种细胞过程并非单个信号转导分子的直接作用就能完成的,而是以多个相关分子形成复合物的形式参与调控.例如多种转录因子在调节基因表达时,通常都是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而发挥功能的.细胞的生命过程并不仅是许多独立反应的总和,而是由信号分子复合物执行并调控的.通过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复合物,从而对细胞信号过程进行精密调控.本文对信号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功能域、调节机制以及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综述,并预测信号分子复合物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