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26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利用HPLC-MS/MS法,对桑叶总生物碱部位中的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别,并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UV法测定生物碱部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iQ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以9-氯甲酸芴甲酯(FMOC-Cl)为柱前衍生化试剂,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50:50,V/V),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对照,外标法计算桑叶总生物碱含量。结果:鉴定了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DNJ,fagomine,3-epi-fagomine,DAB,Calystegine B2和2-O-β-Glc-DAB;测定3批供试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均达到75%以上。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桑叶总生物碱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2.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槲皮素、山萘酚及异鼠李素总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计算大鼠口服桑叶提取物(Folium Mori extract,FME)后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槲皮素、山萘酚及异鼠李素的药动学参数.方法:大鼠口服110 mg/kg桑叶提取物后,取其血浆并用3 moL/L盐酸水解,水解液经乙醚-丙酮混合液萃取,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槲皮素、山萘酚及异鼠李素总浓度,以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素分别在0.0545 ~ 8.70,0.0954 ~ 14.7和0.0545 ~ 8.55μg/m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79、0.9993、0.9981;三者的绝对回收率分别在85.3% ~86.1%、79.4%~86.7%、62.8% ~ 89.7%内,方法回收率均在94.7% ~ 107%内.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分别小于9.5%及9.8%.以药动学软件计算的药动学统计矩参数T1/2:分别为92.7,67.9和54.2 h;Tmax分别为0.400、0.400和3.87 h;AUC (0-∞)分别为68.0、67.5和32.8 mg·h-1·L-1;MRT(0-∞)分别为128、85.2和72.0 h.结论: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桑叶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槲皮素、山萘酚及异鼠李素的总浓度;同时,药动学研究显示,三者在大鼠体内分布迅速,滞留久长.  相似文献   
93.
桑叶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氧化应激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桑叶黄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氧化应激作用,并探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高脂饮食饲养成年雄性SD大鼠8周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MOD组)和桑叶黄酮治疗组(MLF组),对照组为正常SD大鼠(NOR组);测量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与NOR组比较,MOD组MDA升高,为(8.73±0.85) nmol/L,SOD、GSH-Px活性均降低,分别为(226.45±17.54)、(529.03±69.56)U/mL;与MOD组比较,MLF组能降低病鼠FINS和IRI,分别为(25.83±2.1) mU/L和(8.86±0.96),提高ISI,为(5.08±0.09),降低FPG和MDA含量,分别为(7.95±1.85) mmol/L和(6.82±0.79) nmol/mL,增强SOD活性,为(297.85±22.16) U/mL.结论桑叶黄酮能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具有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明确桑抹茶对THP-1泡沫细胞脂质沉积的改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佛波酯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模型对照组:佛波酯+Ox-LDL诱导的THP-1源性泡沫细胞,药物干预组:THP-1源性泡沫细胞+不同浓度(10、20、40、80、160、320、640 μg/ml)桑抹茶提取物,同时设RPMI 1640培养基为空白对照。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荧光显微镜观察THP-1巨噬细胞内吞Dil-Ox-LDL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介导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蛋白ABCA1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桑抹茶提取物能浓度依赖地抑制THP-1源性泡沫细胞对Ox-LDL的摄取,减少THP-1泡沫细胞内脂质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泡沫细胞内脂质水平显著升高[(0.974±0.033)比(0.794±0.030),P<0.01],ABCA1蛋白表达量增加[(0.702±0.005)比(0.575±0.014),P<0.01],PPARγ表达量降低[(0.099±0.004)比(0.875±0.019),P<0.01]。与模型组比较,93、186、372 μg/mL桑抹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泡沫细胞内脂质水平[(0.876±0.032)、(0.835±0.019)、(0.815±0.028)比(0.974±0.033),P<0.01],增加PPARγ蛋白表达量[(0.270±0.006)、(0.328±0.014)、(0.706±0.020)比(0.099±0.004),P<0.01],93、372 μg/mL桑抹茶能提高ABCA1蛋白表达量[(0.823±0.041)、(1.411±0.048)比(0.702±0.005),P<0.01]。结论 桑抹茶可能通过减少Ox-LDL摄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细胞内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95.
传统中医药对桑白皮叶子的广泛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桑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包括降血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炎、延缓衰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但是,目前对桑叶提取物中具体成分的有效作用还不完全清楚,同时,这些有效成分的细胞和分子作用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该研究总结了桑叶的主要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以期为桑叶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DAD指纹图谱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与多指标含量测定综合评价桑叶质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C18(2.1 mm×100 mm,1.7μm),柱温35℃;检测波长分别为290 nm(检测没食子酸甲酯、隐绿原酸)和360 nm(检测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  相似文献   
97.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桑叶中的有效成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建立测定桑叶中的有效成分槲皮素(Quercetin)、紫槲皮甙(Rutoside)、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的一种简便方法.方法在熔硅毛细管(58.2 cm×75 μm i.d.,有效长度50.6 cm)柱上,以0.01 mol/L磷酸盐与0.02 mol/L硼砂混合缓冲液(pH=8.60)作电解质,电压为20 kV,温度30℃,真空进样5 s,于254 nm处紫外检测.结果分离完全的色谱峰,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结论方法高效、快速.  相似文献   
98.
采用柱色谱法对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进行富集分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蔗糖为底物,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桑叶多组分进行评价;采用等效线法、周-特氏联合指数法和等辐射分析法评价2组分间的药效相互作用及量效特点,为揭示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成分分析表明,桑叶提取物中,黄酮质量分数为5.3%,有机酚酸质量分数为10.8%,1-脱氧野尻霉素(DNJ)质量分数为39.4%,多糖质量分数为18.9%。活性评价表明,桑叶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均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组分中桑叶生物碱抑制活性最强。桑叶生物碱与桑叶黄酮配伍、桑叶生物碱与桑叶多糖配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多糖与黄酮组配伍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了桑叶多组分调节血糖的相互作用,为桑叶多组分降血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桑叶提取物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方法 将桑叶风干后粉碎成粉末,萃取、洗涤、洗脱并室温蒸发下得到干燥提取物。选取46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另外36只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采用腹腔一次性注射40 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将建模成功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组大鼠给予0.1 mL/100 g桑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大鼠给予0.4 mL/100 g桑叶提取物;空白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喂高脂高糖饲料。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病理形态;比较大鼠的空腹血糖(FBG)、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生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水平,并比较PI3K、AKT mRNA表达量以及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华桑Morus cathayana Hemsl.叶的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华桑叶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脱氧野尻霉素(1)、fagomine(2)、1,4-dideoxy-1,4-imino-D-arabinitol(3)、2-O-α-D-galactopyranosyl-1-deoxynojirimycin(4)、4-O-β-D-glucopyranosylfagomine(5)、1,4-dideoxy-1,4-imino-(2-O-β-D-glueopyranosyl)-D-arabinitol(6)、肌醇c(7).结论:以上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