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3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9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了解南阳市新报告艾滋病病例感染原因,为制定可行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457例本地报告的有详细流调信息的艾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阳市本地新报告病例高危行为发生在外省/外市的占42.46%;男性以外省和南阳市感染为主(71.47%),女性以本地感染为主(47.27%);新报告病例55.00%为医疗机构首次发现;49.25%的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商业性传播行为造成婚内性传播的比例高达20.21%。结论异性传播病例为主要传播途径,应加强对男性流出人口的宣传教育,同时做好医疗机构筛查阳性病例有效转介工作,及早发现病人。  相似文献   
72.
73.
<正>牦牛是高原土生适应动物,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迁饲黄牛与牦牛一样,其同样要面临高原缺氧寒冷环境的压力,特别是有效的从环境中获得所需物质和能量至关重要。Leptin蛋白(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由ob基因编码的激素,在机体能量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瘦素是一种新的低氧诱导基因[1],低氧暴露期间,leptin参与了内分泌和代谢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为登革热有效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18年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评价防蚊灭蚊效果。于2019年采集疫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检测IgG抗体。结果 2017年9月25日报告1例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2018年8月1日、8月7日、8月9日相继报告3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4例病例均为登革热热病毒Ⅰ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中位数44岁(35~65岁)。2017年病例发生在宝山区友谊街道。2018年3例病例发生在宝山区淞南镇,3例病例居住地相距在200~1 000 m。对4例病例核心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共调查18 250户居民、182家单位,累计52 830人,搜索发现12例发热病人,均排除登革热。核心区、警戒区范围内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3周后BI均保持在控制线 5以下;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叮咬指数均保持在控制线2只/(人·h)以下。健康人群180人份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4例病例均为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5.
目的对2016年深圳市报告的首例本地疑似登革热病例查明病因.分离鉴定病原体,从分子水平分析分离株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对疑似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荧光RT-PCR方法分别检测登革病毒抗体、NS1抗原和病毒核酸,并用C6/36细胞分离登革病毒.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PrM/M-E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抗体、NS1抗原和登革3型病毒核酸,并成功分离到登革3型病毒,将其命名为DENV3-SZ1648.深圳市登革3型病毒分离株SZ1648与登革3型国际标准株H87株、国内外流行株80-2、GWL-25株在PrM/M-E基因上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0%、91.8%和90.3%,而与登革1、2、4型国际标准株HAWAII、NGC、H241同源性分别为68.7%、64.2%和63.2%.进化树显示SZ1648株与2007年印度尼西亚分离株MKS-0098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和85-159株(Indonedia 1985)、2167株(Tahiti 1989)、29472株(Fiji1992)等同属基因Ⅰ亚型.患者发病前1个月在深圳居住,无输血史、无外出史.结论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本地病例是由登革3型病毒引起,这也是深圳市首次报道存在本地登革3型病毒的疫情,该毒株最有可能来源于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76.
目的对牦牛、迁饲黄牛及低海拔黄牛颈动脉体(CB)形态及CB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高原土生或迁饲动物CB适应慢性低氧的模式。方法采集青海地区海拔3000~4000m的9头牦牛、2500m的9头高山迁饲黄牛及甘肃平原海拔1300米的12头低海拔黄牛的CB,固定、切片、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并对CB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一氧化氮合酶(NOS)、瘦素受体(LEPR)、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相比黄牛,牦牛CB体积较小,不同海拔牦牛的CB大小、形态及主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而迁饲黄牛CB体积较低海拔黄牛大。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呈粗颗粒状,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颗粒稀少。3种牛支持细胞形态差异无显著性。与低海拔黄牛相比,迁饲黄牛CB主细胞的少数核异染色质增多,个别形态异常,胞质内多数细胞器肿胀溶解,残留少量细胞器和致密核心囊泡。3种牛CB中均有不同程度的HIF-1a、NOS、LEPR、EPO的蛋白表达,其中牦牛CB中EPO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海拔黄牛明显降低(P0.05)。结论海拔高度不是影响牦牛颈动脉体大小和主细胞数量的主要因素。迁饲黄牛CB主细胞中细胞类型的比例与牦牛有趋同性改变,但缺氧时行使功能的I型细胞功能系统受损,尚处于低氧环境下的习服阶段。慢性低氧可能主要影响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黄牛泰勒虫感染率和遗传变异。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花垣县和保靖县采集184份黄牛血液样品,用基于泰勒虫属18S核糖体RNA(18S rRNA)基因的PCR方法对所有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将部分阳性产物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应虫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以卵形疟原虫18S rRNA基因作为外群构建种系发育树。结果 共143份血液样品检测为泰勒虫阳性,平均检出率为77.7%。凤凰县、花垣县和保靖县黄牛血液样品均检出泰勒虫,检出率分别为85.0%、88.3%和61.0%;湘西黄牛和普通黄牛泰勒虫检出率分别为77.2%和79.5%([χ2] = 0.08,P > 0.05);舍饲牛群与散养牛群检出率分别为68.9%和89.7%([χ2] = 22.36,P < 0.01)。随机挑选18个PCR阳性样品进行测序与序列分析,发现所有样品与已知吕氏泰勒虫分离株同源性超过99.0%;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个样品与吕氏泰勒虫聚为同一分支,但与其他虫株所属分支相隔较远。结论 湖南省湘西地区黄牛泰勒虫感染率较高,吕氏泰勒虫可能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78.
上虞市崧厦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亚文 《上海预防医学》2009,21(11):536-53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该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成为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服务的可及性一般都较低,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为了解上虞市崧厦镇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免疫状况,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我们于2007年5月对崧厦镇0—7岁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9.
2009年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从输入到本地传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H1N1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省卫生厅网站收集各地H1N1流感病例信息,用Excel建立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5月23日至10月31日,全省共发现H1N1流感1 002例,其中2例重症,无死亡。8月底以后,我省不断出现本地感染的聚集性疫情,且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发现病例趋多。我省H1N1流感从输入到本地传播,历时3个月。[结论]福建省为防控H1N1流感所采取的措施效果明显,并无短时间内引起本地广泛传播,为技术储备、药物储备和疫苗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80.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取前列腺素进行同期发情,解决农牧区牛发情时间晚、发情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