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73篇
  免费   2652篇
  国内免费   450篇
耳鼻咽喉   204篇
儿科学   140篇
妇产科学   168篇
基础医学   1047篇
口腔科学   324篇
临床医学   3724篇
内科学   1268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375篇
特种医学   18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1517篇
综合类   8050篇
预防医学   2195篇
眼科学   213篇
药学   3197篇
  72篇
中国医学   1732篇
肿瘤学   6028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765篇
  2022年   781篇
  2021年   982篇
  2020年   989篇
  2019年   1000篇
  2018年   568篇
  2017年   968篇
  2016年   1113篇
  2015年   1166篇
  2014年   1850篇
  2013年   1680篇
  2012年   2126篇
  2011年   2059篇
  2010年   1788篇
  2009年   1649篇
  2008年   1912篇
  2007年   1640篇
  2006年   1382篇
  2005年   1512篇
  2004年   1241篇
  2003年   1009篇
  2002年   788篇
  2001年   671篇
  2000年   477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260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3DCRT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DCRT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处方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7例有随访结果的肝癌患者,对其肿瘤体积大小、位置、处方剂量及生存期作回顾性总结。结果治疗后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5.2%(23/27),1年生存率为70.4%(19/27),2年生存率为55.6%(15/27),3年生存率为33.3%(9/27)。所有病人无放射性肝炎等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3DCRT技术治疗不宜手术的肝癌是一种无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肝癌的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2.
近期的研究显示,对于T1-2N0的局限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后的10年特异性生存率为90%。因此,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中,永久性近距离放疗(BT)和外放疗(EBRT)以及两者联合应用是常用的治疗选择。研究数据显示,有近18.4%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选择BT,6.8%的患者选择EBRT治疗。推测2006年美国有近半数前列腺癌患者会选择放疗。BT治疗后尿瘘发生率约为0.3%-3.0%,EBRT治疗后尿瘘发生率为0-0.6%。但尿瘘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作者对盆腔放疗后尿瘘患者进行总结,对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以及顽固性尿瘘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3.
食管癌热疗、放疗、化疗三联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分析热疗、放疗、化疗三联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与放疗比较。材料与方法 1987年6月至1991年10月,对食管癌的三联治疗和常规放疗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两组病例分别为57例和58例,三联组放疗每周2次,每次3.6Gy,总量36Gy,5周,化疗:平阳霉素20mg,顺铂(DDP)1.0-1.5mg/kg,每周1次,共3次,腔内微波热疗每周1次,共3-5次,全部病例随访5年以上,失访者按死亡统计。结果 总生存率:三联组1,3,5年分别为93.0%(53/57)、40.4%(23/57)、31.6%(18/57)。单放组分别为:79.3%(46/58)、31.0%(18/58)、15.5%(9/58)。1,5年生存率的P<0.05,其中病变长度在5cm以上的:三联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32/35)、51.4%(18/35)、40.0%(14/35);单放组为78.8%(26/33)、24.2%(8/33)、12.1%(4/33),三联组月逐年均优于单放组,T90<43℃的为90.0%((/10).20.0%(2/10),及0(0/10),而T90>43℃的分别为92.8%(39/42),42.8%(18/42)及38.1%(16/42)。结论 食管癌三联治疗在减少了放疗剂量的同时,提高了近期疗效和1,3,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4.
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2例。83%以腹块和腹痛为主要症状,体征中腹块占91.5%,以恶性淋巴瘤居首位占61%。全组完全切除率为58%,行脏器联合切除占25%。完全切除加放疗、化疗3年存活率为28.5%,部分切除及活检未给其它治疗者5例预后差,均1年内死亡,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45.
谭祥干  古俊钊 《广西医学》2002,24(12):2146-2147
目前为大家所公认的放疗是治疗鼻咽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手段。对如何提高疗效特别是远期效果 ,不少专家和学者作了很多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总结探讨和提高远期生存率 ,现将我院1 989年 4月至 1 995年 1 2月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 N2 以上 ) 2 0 6例进行探讨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6例均经病理确认为鼻咽部低分化鳞癌 ,按照 1 992年福州鼻咽癌学术会议制定的分期标准 ,颈部淋巴结肿大 N2 以上 ,见表 1 ,分为三组 :A组为单纯常规放疗 89例 ,B组在放疗前半小时用 5 - Fu化疗增敏 5 6例 ,C组先用 5 - Fu+ DDP…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了解人体前胸矢状面倾斜度的大小及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患者行胸部CT扫描并予正中矢状面重建。分别测定上中下胸廓层面前后体表中线至脊髓距离及各层上下间距,计算出前胸倾斜度。查TMR表得出中平面深度及脊髓深度处上中胸及中下胸层面剂量误差。结果前野各层面至脊髓距离变化较大,后野变化较小。人体前胸倾斜度范围为25~56°。上中胸段组的上下缘剂量误差较大,躯体中平面平均相差8%,脊髓17%。中下胸段组剂量误差较小,躯体中平面4%,脊髓7%。误差随倾斜角度增加而增加。根据倾斜度得出合适的楔形板修正角度大约为10~35°。结论人体前胸矢状面存在自然倾斜度,这种倾斜影响前野剂量分布,应予以个体化修正。建议根据角度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头足向楔形板优化。  相似文献   
48.
1 临床资料本组并发带状疱疹 14例均为我科住院期间进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 ,占同期住院恶性肿瘤病人的 0 .96 % ,其中男性 8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年龄 4 9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 ,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2例 ,肺癌 3例 ,鼻咽癌 3例 ,食道癌 2例 ,  相似文献   
49.
50.
食管癌放疗中二次模拟定位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中间再次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我院放疗科自1998年10月-2001年3月对356例食管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化疗,356例患者照射全过程都进行二次模拟定位(第一次模拟定位后照射30-40GY/15-20次后进行第2次模拟定位)。比较分析前后二次模拟定位靶中心移位的情况。结果;靶中心移位<0.5cm为157例,移位0.5-1.0cm为130例,移位>1.0cm为69例。全部靶中心移位达55.90%。食管肿瘤长度<5cm靶中心移位27例,5-8cm移位117例,病变长度>8cm移位55例,P<0.05;食管肿瘤发生于颈段,上胸段靶中心移位25例,而中、下段食管移位174例,P<0.01。结论:食管肿瘤外照射达到一定剂量时,靶中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肿瘤长度越长靶中心移位会更明显, 肿瘤位置越小,移位亦显著。因此,我们对食管癌患者放疗全过程必需进行2到3次定位,这样才能保证靶中心的精确度,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