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8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1.
本文用切断一侧结状神经节近侧端的迷走神经和HRP注入伏核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孤束核向伏核投射的神经元是否接受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进行了研究。在孤束核内可见下列突触关系:(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逆标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无标记正常轴突终末与HRP逆标胞体或树突分别形成轴-体或轴-树突触;(3)HRP顺标轴突终末与无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4)溃变轴突终末与无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由上述结果可知:孤束核向伏核投射的神经元接受迷走神经的初级传入终末;伏核神经元的下行终末与孤束核内的神经元之间有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2.
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能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良为  施际武 《解剖学报》1994,25(3):244-247,T004
用顺行溃变与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的双标技术,电镜下观察大鼠孤束核内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特别是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溃变)终末的关系,发现:1.5-HT-LI轴突终末和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终止于同一个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5-HT-LI轴突终末与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5-HT-LI轴突终末与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终末或非记的轴突终末形成轴-轴相贴。以上结果提示,孤束核内的5-HT能神经成  相似文献   
13.
用双重免疫染色包埋前免疫电镜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了大鼠孤束核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元的分布及其神经末梢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之间的关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呈棕色,主要分布于孤束的连合亚核、内侧亚核以及背侧周边区。在孤束核的尾侧部、连合亚核的腹外侧部及背侧周边区观察到蓝绿色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和棕色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其中一些神经元内两者共存。电镜观察结果:酪氨酸羟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V)内接受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含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与孤束核(NTS)的投射联系。方法 用福尔马林刺激上消化道,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 IN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V)内可见到大量FG逆标细胞,以注射FG的同侧为主。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1.2%)为CB免疫反应阳性。部分FG和CB双标记神经元(约31.5%)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 INV内部分接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CB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NTS,含CB的神经元在内脏伤害性信息经INV向NTS的传导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50~300g,用细胞内记录和细胞内注射的方法,将灌注的(2%NB溶于0.1mol/LKCl,pH7.4)记录电极(尖端直径80~100nm,电阻60~100MΩ)置于孤束核吻侧部,同时用味素(盐,酸,糖,苦)灌洗舌。在完成生理学记录、确认其至少对一种味素起反应后,进行细胞内注射.成色反应证明71个吻例孤束核味觉神经元被标记.标记神经元经三维重组系统重组后,依据细胞体积、胞体面积、树突节段平均长度、膨体密度、树突棘密度和初级树突数量等六个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学(ANOVA)定量分析,将标记细胞分为A,B,C,D,E,F六类.每类细胞至少有一个形态学特征与其它五类有显著的不同.本研究还发现味谱值与标记细胞的大小及树突分校点的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树突棘密度呈负相关;对四种基本味素反应的标记细胞数量依次为盐>酸>甜>苦;C类神经元的味谱值较小;单纯对苦(Quinine)反应的神经元与单纯对其它三种味素反应的神经元相比,具有胞体小、树突在冠状和矢状切面上的扩展范围小、树突整体接受面积也小的特征;在对盐类反应的神经元中,单纯氯化钠反应神经元与对所有盐类都反应的神经元相比,具有胞体表面积大、树突接受区域大、树突总长度长及在水平切面上吻尾扩展长的特点。此结果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对去甲肾上腺素在孤束核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影响。方法:向内侧和中间内侧孤束(NTS)微量注射地塞米松(Dex)去甲肾上腺素(NE),米非司酮及荷包牡丹碱(Bic)观察它们引起的心血管活动的变化。结果:Dex(0.39mmol.L^-1,0.1μL)可以消除10min后在同一区域性注射NE(8mmol.L^-1,0.1μL)所引起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的效应,这种抑制作用4h内不消失  相似文献   
17.
Four hours after unilateral microinjection of tutin (10 micrograms) into the NTS region, the nervous tissue surrounding the center of microinjection showed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 changes: 1.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n = 5), the neuronal body showed chromatolysis and the nuclear basophilia enhanced in about 17% of the neurons, the lacunae of neuropil distended and gave a "spongy" appearance. The neurons with lesion mingled with the normal ones in the absence of distinct demarcation. 2.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n = 3), the cisterns of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distended, and the nuclear electron density increased on account of the increased nuclear chromatin in the affected cells. The organelles of dendrites decreased or disappeared; the neuroglia looked edematous. There were only a few axons which looked edematous in the neuropil. Microinjection of the same volume (1 microliter) of NS into the other side of NTS region in the same rabbit didn't show any sign of damage as those described above. Thus,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utin might damage the soma and dendrites of some neurons, and therefore, it might be a neuroexcitotox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家兔延髓孤束核(NTS)神经元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在急性缺氧引起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性传导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向家兔NTS内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2-氨基-5-磷酸戊酸(AP-5)和(或)非NMDA受体拮抗剂6.7-二硝基喹诺林-2.3-二酮(DNQX),观察其对急性缺氧时膈神经放电变化的影响。结果应用AP-5或DNQX对缺氧引起的呼吸增强均产生了抑制效应,两种受体拮抗剂之间有交互作用。结论哺乳动物NTS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在介导急性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性信号向中枢的传递中均发挥作用,NMDA受体尤为重要。两种受体有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下丘中与调节能量稳态有关的脑星形胶质细胞信号传导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控制摄食的脑回路中的作用正逐渐被认识。脑干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内的孤束核(NTS)整合了来自内脏的迷走神经传入信息,并起调节摄食的作用。我们假定该核团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对食物摄入做出反应并影响食物摄入。在黑暗期喂食高脂食物12 h的小鼠出现NTS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表现为与对照饲料喂养的小鼠相比,极后区(AP)邻近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性细胞数量增加(65%)和形态复杂性增高。为了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食物摄入的影响,我们使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AAV-GFAPh M3Dq-m Cherry)将设计药物激活的设计受体(DREADDs)导入DVC星形胶质细胞(包括孤束核、极后区和迷走神经背运动核)。使用氯氮平-N-氧化物(0.3 mg/kg)进行化学遗传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使其产生了比平行处理组星形细胞更复杂的形态,并在注射后4 h使动物在黑暗期进食减少84%。与表达AAV-GFAPm Cherry的对照小鼠相比,DVC星形胶质细胞的h M3Dq激活在禁食过夜后仍然减少黑暗期摄食(注射后4 h降低71%)。DREADD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不影响运动功能。DV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h M3Dq激活引起邻近的摄食神经回路(包括臂旁核)中c-FOS的表达。这表明NTS星形胶质细胞能对急性营养过剩做出反应,参与外周饱腹感信号的整合,并且在其激活后可以减少食物摄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旋一叶蔌碱对心血管系统效应及其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静脉、侧脑室及核团微量注射左旋一叶荻碱(L—Sec)麻醉大鼠,记录血压、心率变化。结果静脉注射L—Sec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而侧脑室注射及核团微量注射均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结论L—Sec可能拮抗了γ-氨基丁酸能神经的抑制性调节作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