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7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25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92篇
内科学   214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034篇
预防医学   11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137篇
  1篇
中国医学   1376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选择我院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强心、利尿、氧疗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点滴。疗程14d,比较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5%,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率44.1%,总有效率73.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LVEF及E/A均增加,LVRT显著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02.
王晓佳 《吉林医学》2013,34(24):4937-4937
目的:观察运用丹参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给与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甘露醇、阿司匹林、抗炎药物,并配合理疗、针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参酮进行治疗;将5支10 mg的丹参酮针粉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或250 ml以上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入,1次/d,并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丹参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3.
顾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74-167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病变发展时常伴随血清中炎性因子表达增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表达升高,白细胞介素(IL)-8作为促炎介质,对其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丹参酮ⅡA碘酸钠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脑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制备丹参酮Ⅰ脂质体,并对其包封率、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丹参酮Ⅰ脂质体,用琼脂糖凝胶柱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丹参酮Ⅰ脂质体各组成物质的相变过程。[结果] 丹参酮Ⅰ在1.004~6.02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琼脂糖凝胶柱色谱法能有效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加样回收率为(98.23±0.02)%,平均包封率为(92.56±0.39)%,粒径为(90.64±1.21) nm,电位为(-35.37±0.84) mV.[结论] 薄膜分散法可用于制备丹参酮Ⅰ脂质体,制备的丹参酮Ⅰ脂质体的包封率高,粒径均一,电位稳定,药物含量和包封率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丹参酮ⅡA抗DPN大鼠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丹参酮ⅡA治疗组,药物干预4周,处死动物后取坐骨神经,检测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ax和Bcl-2、线粒体膜电位、胞浆/线粒体Bax和Cytochrome C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细胞凋亡及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均显著升高,同时线粒体膜电位和抗凋亡蛋白Bcl-2均显著下降;Bax从细胞浆向线粒体转位而Cytochrome C从线粒体向细胞浆转位。胰岛素与丹参酮ⅡA联合比单用胰岛素更能显著改善糖代谢紊乱,抑制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抑制Bax和Cytochrome C转位。结论胰岛素联合丹参酮ⅡA能够显著改善DPN大鼠糖代谢紊乱,并能够显著降低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其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可能是其抗DPN大鼠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参泽冲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74∶26),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0nm。结果丹参酮ⅡA峰与其相邻峰的分离良好, 理论板数8000 。对照品线性范围0.04368~0.2184μg。r=0.9999,平均回收率100.04%,RSD1.47%。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泽冲剂中丹参酮ⅡA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07.
苏祎  刘博  苏玉萍 《中国药业》2015,(8):113-11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则加用丹参酮ⅡA。结果 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30.79±8.32)分,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3.79±5.54)分(P<0.05);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对照组为(21.86±7.53)分,显著低于观察组的(28.58±6.42)分(P<0.05);脑电图检测总异常率对照组为62.0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0.00%(P<0.05)。结论 丹参酮ⅡA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不同施硒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幼苗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试验得到不同生长条件下丹参幼苗,通过测定多糖、硒、丹参酮ⅡA含量评价丹参品质。结果同一施硒水平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丹参幼苗多糖、微量元素硒的质量分数,表明AM真菌能够促进丹参对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强其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且接种株丹参酮ⅡA质量分数均高于未接种株,当硒质量浓度为40μg/mL时接种株丹参酮ⅡA质量分数最高,为0.272%;不同施硒水平下,随硒质量浓度的增加,丹参多糖与丹参酮ⅡA 含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但接种株含量高于未接种株,在Se1(20μg/mL)~Se2(40μg/mL)时达到最高,说明高硒反而抑制药用成分的富集。由此看出适量质量浓度的硒与AM真菌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丹参营养和药用成分的积累。丹参中硒质量分数与施硒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无明显线性关系,且硒的分布为茎叶>根部。结论硒质量浓度为20~40μg/mL时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心宁神丸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质量分数。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XD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1%(体积分数)H3PO4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柱温:30℃。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分别在1.444~14.44μg/m L(R=0.999 9)、38.84~388.4μg/m L范围内(R=0.999 5)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42%(RSD=3.06%)、101.97%(RSD=2.2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养心宁神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抑菌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对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为目标菌,采用二倍稀释法,制备药敏板,观察青霉素钠、乳糖酸红霉素、空白微乳及微乳凝胶、载药微乳及微乳凝胶的抑菌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同时观察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对痤疮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256μg/mL;对于痤疮丙酸杆菌,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的MIC为64μg/mL。痤疮患者使用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治疗后,临床效果明显,无过敏、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微乳及微乳凝胶的体外抑菌效果与青霉素钠、乳糖酸红霉素相近,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