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1篇
  免费   500篇
  国内免费   584篇
耳鼻咽喉   175篇
儿科学   426篇
妇产科学   92篇
基础医学   1032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1085篇
内科学   1118篇
皮肤病学   209篇
神经病学   239篇
特种医学   1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2110篇
预防医学   563篇
眼科学   190篇
药学   473篇
  10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757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312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479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建立携带人类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型突变(Swedish mutation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SWE)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将人类APPSWE转基因导入C57及昆明种小鼠受精卵内,然后将注射后保持完整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荧光原位杂交及逆转录PCR分析子代小鼠中外源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结果 注射后卵的存活率和幼子出现率分别为76.62%和10.38%;外源基因整合率为35.29%;共获得6只首建小鼠,已稳定传3代,PCR检测共55只阳性;提取阳性小鼠心、脑、肝、肾组织及骨骼肌以人类APPSWE基因外显子特异的引物进行逆转录PCR分析,结果发现其心、脑组织及骨骼肌中具有人类APPSWE基因的表达。结论 说明携带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型突变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已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对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及疾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直接测序,并用PCR-单链构象多态(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对先证者、家系内16人及家系外72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入进行KCNQ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KCNQ2基因连锁,并排除与KCNQ3基因连锁。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发现.KCNQ2基因突变193ldelG,PCR—SSCP发现家系内其他患者均出现与先证者相同的异常SSCP条带,而72名正常人未出现此异常条带。结论 KCNQ2基因突变是中国人BFNC的发病原因之一,193ldelG是国内外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连锁分析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可对BFNC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3.
BRCA1为一新的肿瘤易感基因,定位在17q21,其cDNA可转录7.8kb mRNA,编码含1863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多肽,在遗传性乳腺卵巢癌中有高频率的BRCA1基因杂合性丢失,同时有多形式多位点的基因突变,符合肿瘤抑制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利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283 104名新生儿干血滤纸片中酰基肉碱水平,对筛查出的疑似SCADD患儿通过尿有机酸检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S)突变检测进行确诊。结果共确诊4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患病率1. 4/10万(1/70 776)。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异常,串联质谱检测显示血丁酰基肉碱(C4)及其与乙酰肉碱(C2)、丙酰肉碱(C3)比值均增高。对4例患儿进行尿有机酸分析,乙基丙二酸均增高[8. 41~36. 34 mg/g肌酐(正常值0~6. 20 mg/g肌酐)],还有2例伴乳酸增高,1例伴丙酮酸增高。基因测序共发现7种ACADS突变,4种为已知突变,3种未报道突变,均为错义突变。4例患儿均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 1031AG/c. 989GA; c. 1186GA/c. 1195CT; c. 1031AG/c. 445AT; c. 1130CT/c. 1157GA。常见突变为c. 1031AG(25%),ACADS基因型与乙基丙二酸以及C4浓度水平无明显相关。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随访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通过血串联质谱筛查配合基因测序可以对SCADD明确诊断,早期确诊的新生儿无临床症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5.
乳腺癌和卵巢癌中BRCA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BRCA1和BRCA2基因1990年Hall等[1] 发现家族性乳腺癌与 17号染色体长臂上的一个位点有关。随后Narod等[2 ] 也报道了家族性乳腺癌及卵巢癌与 17号染色体有关。 1994年这一基因位点被克隆鉴定 ,命名为BRCA1[3] 。该基因位于染色体 17q2 1,全长10 0kb ,含 2 4个外显子。蛋白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0 00 0 0 ,含 1863个氨基酸。它可能涉及细胞周期的调控以及DNA的修复。在培养细胞中 ,从G1期到S期的细胞中 ,BRCA1的表达增加。研究还显示BRCA1在快速增生的细胞中表达最高。缺乏BRCA1活性将使DN…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在江苏淮阴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中,寻找线粒体基因组上可能影响1555(A→G)突变表型的其他位点突变。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测序技术。检测了核心分支家系中27名母系成员的线粒体DNA上1555位点和7445位点的碱基变化,进而对该家系2名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和其他25名母系成员线粒体12S rRNA基因MTRNR1和tRNA-Ser^(UCN)基因MTTS1进行了全长测序。结果 再次证明了1555(A→G)突变是该家系成员致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并发现该家系27名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组中除1555(A→G)突变外,还同时存在有955-960(insC)同质型突变,两突变共分离。另外,新发现一个线粒体DNA突变——7449(insG),但该突变仅在2名母系成员中存在。结论 推测955-960(insC)突变可能通过改变12S rRNA基因的高级结构,并与1555(A→G)突变协同作用,提高了突变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该突变可能也会导致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缺陷。从而提高1555(A→G)突变致聋的外显率。  相似文献   
107.
多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肢体异常,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迄今为止,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多个非综合征型多指(趾)畸形家系进行了基因定位和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本文就近年来在多指(趾)畸形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Zhuo Y  Zhang B  Li T  Wang H  Li S  Hou L  Wu B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4):272-276
目的 探讨含突变p53基因癌细胞系p21基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构建人p21表达重组子,导入p53基因突变的人肺癌PG细胞每当增产同表达p21的细胞系;然后观察其形态太生长特性的改变;CDK4,PCNA水平;对基因毒性物的反应性。结果 在含p53基因突变的PG细胞内导入的性p21基因,其高表达p21约是PG细胞的6倍,转谬为薄等异型性降低;生长速度下降(50%),叠落生长不明显;在0.5%血甭条件  相似文献   
109.
马凡综合征微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检测及单倍型连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中国人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微纤维蛋白1(fibillin-1,FBN1)基因的突变及对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症状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测序方法,对汉族9个家系中共17个MFS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运用FBN1基因内4个内含子中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构建染色体单倍型,进行家系单倍型连锁分析和基因诊断。结果:发现MFS(A)家系Ⅱ1患者有单链构象改变,测序证实为位于FBN1基因第25号外显子3243-3256核苷酸之间有I个13bp的小片段缺失,为新位点基因移码突变,其序列为gcctctgcaccca;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MFS(B)家系Ⅲ1是1个无症状期患者。结论:中国人FBN1基因突变可以引起马凡综合征,应用突变检测与单倍型连锁分析方法能为马凡综合征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F213I突变型高雪氏病分子伴侣治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雪氏病新的分子治疗方法。方法 用β-葡萄糖脑昔脂酶(β-glucocerebrosidase,β-Glc)(EC3.2.1.45)的底物类似物(glucocerebroside analogue,GCA)作为分子伴侣,处理体外培养的不同突变型的高雪氏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荧光酶学手段测定β-Glc活性;Western印迹杂交技术分析该酶蛋白表达的量;细胞双染确定β-Glc在细胞内的定位;薄层层析法分析葡萄糖脑苷脂的降解情况。结果 该酶的底物类似物GCA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F213I突变型患者成纤维细胞内β-Glc活性;增加该酶蛋白的表达量;促进该酶蛋白向溶酶体内转运,加速底物葡萄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GlcCer)的降解。结论低分子量的GCA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可能为F213I突变型高雪氏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