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01篇
  免费   2623篇
  国内免费   2921篇
耳鼻咽喉   351篇
儿科学   260篇
妇产科学   459篇
基础医学   3295篇
口腔科学   350篇
临床医学   3655篇
内科学   3697篇
皮肤病学   549篇
神经病学   452篇
特种医学   9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1269篇
综合类   10460篇
预防医学   3339篇
眼科学   266篇
药学   5250篇
  29篇
中国医学   6235篇
肿瘤学   277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17篇
  2023年   1205篇
  2022年   1369篇
  2021年   1363篇
  2020年   1042篇
  2019年   1024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889篇
  2016年   998篇
  2015年   1031篇
  2014年   1525篇
  2013年   1534篇
  2012年   1810篇
  2011年   2049篇
  2010年   1913篇
  2009年   1984篇
  2008年   2137篇
  2007年   2057篇
  2006年   2057篇
  2005年   2418篇
  2004年   1921篇
  2003年   1637篇
  2002年   1559篇
  2001年   1476篇
  2000年   1218篇
  1999年   966篇
  1998年   860篇
  1997年   779篇
  1996年   744篇
  1995年   638篇
  1994年   599篇
  1993年   427篇
  1992年   403篇
  1991年   296篇
  1990年   289篇
  1989年   236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7,他引:12  
目的 研究湖南省4所综合医院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预防、临测MRSA的流行,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质粒图谱分析4所医院MRSA是否存在质粒流行,并分析其型别;采用RAPD分析对住院患者、环境、医务人员分离的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对89株MRSA进行质粒图谱分析,有7株未检测到质粒,82株携带有质粒,可分为17型,4所医院MRSA均存在1~2种主要质粒的流行;经RAPD分型89株MRSA可分为A、B、C、D、E 5型,其中A型85株占所有菌株的95.50%,B型1株、C型1株、D型1株、E型1株.结论 质粒图谱分析及RAPD分型方法 可很好用于MRSA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医院MRSA临床株与环境株及湖南省4所综合医院之间MRSA 菌株具有同源性,呈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92.
苯中毒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和T细胞亚群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 (sjTRECs)的含量和CD4+/CD8+比值 ,从而了解其初始 (naive)T细胞含量和胸腺近期输功能 ,以及外周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1例健康人和 5例轻度苯中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8+比值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 timePCR)和TaqMan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jTRECs的含量。结果 每 10 0 0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jTRECs含量在正常人中为 9 10± 4 5 5 ,轻度苯中毒为 2 80± 3 79,P <0 0 5 ;轻度苯中毒者CD4+/CD8+的比值 (0 92± 0 3 5 )明显低于正常人 (1 49± 0 2 1) ,P <0 0 1。结论 轻度苯中毒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低下 ,长期低剂量接触苯可能引起一些工人的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低剂量接触苯系物对加油站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彗星试验检测加油站暴露组与对照组工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DNA损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相应工作区空气中苯系物的浓度。结果暴露区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浓度均高于对照区(P0.001);暴露组彗星尾矩和Olive尾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可能导致加油站工人淋巴细胞DNA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994.
995.
在Phen-Cu-Vc系统中肌肽对DNA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TBA法在脱氧核糖水平上研究了肌肽对Phen -CuSO4-Vc系统引起的DNA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同时设甘露醇、苯甲酸钠、二甲基亚砜作对照 ,发现肌肽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甘露醇、苯甲酸钠、二甲基亚砜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基因疫苗在HCV感染中的预防和治疗价值,方法:将HCV C区基因插入pEF质粒EF-1α启动子下游。构建pEF-HCV C重组质粒,然后经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结果:在接种后3周内在肌注组内检测到抗HCV,但是抗体滴度较低,在加强免疫后7天血清抗-HCV明显增高,而其它几组 未检出抗-HCV。结论:构建的HCVDNA重组体可诱发Balb/c上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中干扰素介导的跨膜蛋白1( IFITM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2例正常卵巢、51例卵巢良性肿瘤、48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5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IFITM1的阳性表达,同时分析IFITM1蛋白表达状况与上皮性卵巢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IFITM1蛋白表达强度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上皮性卵巢癌间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04)。正常卵巢组织中IFITM1阳性表达率为40.5%(17/42),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70.5%(36/51),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中为70.8%(34/48),卵巢上皮性癌中为77.6%(66/85),IFITM1的阳性表达率在4种卵巢组织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8.491,P<0.001)。 IFITM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性有关(χ2值分别为4.307、6.959、8.539,均P<0.05),早期卵巢癌(Ⅰ+Ⅱ)中IFITM1蛋白表达低于晚期卵巢癌(Ⅲ+Ⅳ),χ2=4.307,P=0.038),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IFITM1表达率逐渐增高。 IFITM1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腹水无统计学相关性(χ2值分别为0.111、0.024,均P>0.05)。耐药性卵巢癌中IFITM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组(χ2=34.843,P<0.001)。结论 IFITM1表达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交界性肿瘤,提示IFITM1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和进展,并对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耐药性产生有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登革4型病毒(DV4)广东株的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追查DV4的地理来源。方法RT—PCR扩增DV4 NS2a—NS2b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 T载体,分析其序列。结果1990年分离的4个毒株在所分析的区段具有相同的序列,与DV4H241、814669株、1978年广东株(GD785682)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7%(98%)、94%(96%)、93%(98%)和99%(98%)。GD785682株与DV4H241、814669株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3%(98%)、96%(97%)和98%(93%)。结论1990年引起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毒株很可能只有1个,1990年的毒株与1978年的毒株可能来自不同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999.
杀菌剂三环唑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杀菌剂三环唑(又名克瘟唑)毒理学研究的初步结果,三环唑原药(80.61%)对大鼠经口LD_(50)雌雄分别为619、369mg/kg,小鼠雌雄性均为1260mg/kg,大鼠经皮>2000mg/kg,蓄积系数K>5.0,,冲击量试验表明大鼠对三环唑无明显耐受现象。九十天喂养试验表明除500ppm以上可使动物肝/体比增加,对体重、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有明显影响外,未见明显中毒症状,血象、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初步提出了最大无作用剂量雌性为200ppm或11.2—13.3mg/kg,雄性为500ppm或27.0—30.5mg/kg的建议。致畸试验结果除对胎鼠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外,未见明显畸形及内脏异常。纯品的快筛致突变试验包括Ames试验,DNA损伤修复试验及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SCE观察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00.
PCR检测东北地区部分蜱种中埃立克体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立克体病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可感染人和动物。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严重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和肾衰 ,甚至死亡。目前研究结果表明 ,埃立克体病主要由蜱传播。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类似于传播埃立克体病的潜在蜱种 ,且人蜱接触机会多。这些地区 ,经常出现发热待查病人或不明原因的热病暴发。我们应用特异性引物对东北地区部分蜱体进行了埃立克体DNA的PCR扩增 ,以寻找埃立克体在东北地区存在的证据 ,弄清受感染的蜱种和埃立克体感染的潜在传播媒介。1 材料与方法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