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7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34篇
耳鼻咽喉   658篇
儿科学   13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3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35篇
内科学   391篇
皮肤病学   297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546篇
预防医学   195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494篇
  3篇
中国医学   35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9 毫秒
31.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①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②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主要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袢数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形态。③针刺治疗:选择曲池、血海两穴进行针刺。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径针刺后较针刺前增粗;针刺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形态变化以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为特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袢数针刺后较针刺前增多;变应性鼻炎患者针刺后血浆ET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变应性鼻炎针刺后鼻粘膜微循环明显改善,表现为鼻粘膜微血管管径增粗,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管拌数增加,并与血浆ET存在密切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ET的水平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32.
变应性鼻炎与气道高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用 1∶ 1 0 0 ( w/v)蒿属花粉对 50例变应性鼻炎和 2 0例正常者做支气管激发试验 ,分别测定两组第 1秒用力呼气量 ( FEV1) ;测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 ECP)。结果 :支气管激发试验前 ,两组支气管均无症状 ,鼻炎组FEV1为 ( 70± 2 0 ) % ,对照组为 ( 85.6± 8.9)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支气管激发后 ,鼻炎组中 2 3例胸部有紧迫感 ,1 0例有哮鸣 ,5例有喘息 ,1 2例无症状 ,激发阳性率为 76%。对照组均无支气管症状。激发后鼻炎组 FEV1为 ( 60± 2 0 ) % ,对照组为 ( 85.6± 8.9)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鼻炎组 ECP为 ( 30 .37± 1 8.92 ) μg/L,对照组为 ( 5.2 4± 3.2 3) μg/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结论 :变应性鼻炎不仅鼻粘膜有变态反应所致的慢性炎症 ,而且大部分气道也有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33.
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蛔虫变应原致过敏性鼻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致敏组(n=20)和对照组(n=10)。致敏组经腹腔、四肢皮下注射蛔虫变应原免疫4周后,鼻腔雾化吸入蛔虫变应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结果致敏组18只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5分),鼻腔分泌物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及鼻粘膜水肿、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34.
类固醇激素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类固醇激素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对类固醇激素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加以分析,整理。结果:展现类固醇激素在变应性鼻炎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结论:选择合适的应用方法,有地临床医师运用类固醇激素在主为应性鼻炎的治疗中提高疗效,避免或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温肾宣肺汤合针灸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温肾宣肺汤结合针灸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并了解其对体内致哮喘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用温肾宣肺汤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必可酮气雾剂吸入加口服博利康尼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中IL-4(白细胞介素-4)和IgE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改善肺功能作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中IL-4和IgE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温肾肺汤结合针灸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且有降低血中IL-4和IgE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查明一起未明原因疾病的病因。方法 对湖北省某县发生的一起原因不明疾病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观察及防治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基于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的特点, 有皮痒、肌痛等, 可以认为该病为接触含有氨基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废水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结论 皮肤长时间浸泡在含酚、苯胺等的废水中及高温作业、日光照射、反复接触毒物可致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37.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以鼻丘为中心的划痕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PAR)患者3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仅2例复发,但症状明显较前减轻,鼻中隔矫正术及鼻丘划痕术治疗PAR短期效果满意,是基层医院治疗PAR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8.
A process worker in a paper chemical plant developed an immediate local dermal irritation and delayed bullous dermatitis due to induc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following an accidental exposure to chloromethylisothiazolinone and methylisothiazolinone (CMI/MI) biocide. Contact allergy to the isothiazolinone mixture was confirmed by skin patch testing. The dermatitis healed in four weeks, and the worker was advised to avoid all CMI/MI containing products. In a one-year follow-up he did not present with any further skin symptoms.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important for avoiding induc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to concentrated CMI/MI solutions in industrial workers.  相似文献   
39.
The effect of biphenyl dimethyl dicarboxylate (PMC) on the cellular and nonspecific immunosuppressions by ketoconazole (KCZ) was investigated in ICR mice. PMC at a dose of 6 mg/kg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to mice dail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 KCZ was suspended in RPMI 1640 medium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at 160 mg/kg/day 2 hr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MC. Immune responses of the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reaction to sheep red blood cells (SRBC), phagocytic activity and natural killer (NK) cell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DTH reaction to SRBC was enhanced to normal level by the combination of PMC and KCZ,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of KCZ alone. In the combination of PMC and KCZ, as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KCZ alone,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activities of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nd phagocytes along with circulating leukocyt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MC shows a significant restoration from the immunotoxic status induced by KCZ.  相似文献   
40.
辛芩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辛芩冲剂对变压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142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12例)接受辛芩冲剂口服,一次5g,一日3次;对照组(30例)接受千柏鼻炎片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二种药物均用药20天。观察的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并进行4分法评分,计算出治疗后积分改善率。结果:经过20天的治疗,辛芩冲剂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27.67%(31/112),显效率为43.75%(49/112),有效率为17.86%(20/112),无效率为10.71%(12/112),总有效率为89.29%(100/112);千柏鼻炎片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0%(0/30),显效率为6.67%(2/30),有效率为20.00%(6/30),无效率为73.33%(22/30),总有效率为26.67%(8/3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辛芩冲剂治疗组明显优于千柏鼻炎片治疗组,辛芩冲剂和千柏鼻炎片治疗组的病人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辛芩冲具有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