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2篇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71.
目的 了解非自杀性自伤及自杀未遂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都江堰市2 13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 085人,女生1 046人,平均年龄为(13.92±1.63)岁,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和自编的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将受访中学生分为4组,即非自杀性自伤组(NS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自伤自杀组(NSSI+SA组)和对照组(NoSH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以性别和年龄为协变量)和事后检验等,比较EPQ各因子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受访中学生中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为23.18%,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3.19%,其中非自杀性自伤组有446人(20.93%),自杀未遂组有20人(0.94%),自伤自杀组有48人(2.25%),对照组有1 617人(75.88%)。与对照组人格特征相比较,典型的精神质、外倾明显以及神经质者均易采取自我伤害行为;自伤自杀组的精神质分数显著高于非自杀性自伤组(Pd=0.59),内-外倾分数在自伤自杀组较非自杀性自伤组有增高趋势(P>0.008 3,d=0.38)。结论 人格特征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关系密切,应根据中学生的人格特征给予适当引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遵义市5838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评价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及NSSI行为,采用χ2检验、分层回归及路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8.07%,不同性别、年级、学校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睡眠质量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的发生(P均<0.05);路径分析显示,身心耗竭、低成就感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间接效应,学业疏离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效应,睡眠质量直接作用于NSSI行为。结论 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呈较高水平,学习倦怠(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睡眠质量是影响NSSI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应持续推进“双减”政策,降低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保障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73.
目的系统评价非自杀性自伤(NSSI)与边缘性人格障碍(BP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lsevier、PubMed、CNKI、Medline和Wang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NSSI与BPD关系的原始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31日。在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3个研究报道了BPD与NSSI的相关性,其中NSSI组242例,对照组11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SSI组的BPD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to OR=9.02,95%CI:6.20~13.10)。6个研究报道了BPD症状评分与NSSI的相关性,其中NSSI组1751例,对照组13 6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SSI组的BPD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4,95%CI:1.08~1.99)。结论 NSSI与BPD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数量和类型的限制,NSSI与BPD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有待更多证据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家庭无效环境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1066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水平显著正相关;(2)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中起中介作用;(3)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对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中,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着这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认知情绪调节、体验回避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25名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体验回避做了调查,分析中学生不同性别的自伤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体验回避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体验回避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伤行为无显著差异(t=1.59,P=0.113);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与自伤行为相关不显著(r=0.028);体验回避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伤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是完全通过体验回避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6.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无自杀意图而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儿童逐渐成为NSSI行为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对儿童NSSI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儿童NSSI行为,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预防反复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间歇性θ脉冲刺激(i 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疗效。方法 将首发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n=36),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iTBS模式rTMS治疗(n=38)。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病情,TESS量表记录其不良反应,Barratt冲动量表(BIS-II)中文修订版评定其冲动行为,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评定其自伤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第4周时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IS-II修订版评分和青少年NSSI行为功能评估量表(NSSI-AT)修订版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TBS模式rTMS能显著降低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冲动性及自伤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8.
目的深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 于2022年6—10月选取在淮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名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共提炼出3个主题, 分别为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各种负性情绪的体验经历、渴求多方支持与帮助。结论父母普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并存在认知误区, 而且负性情绪比较严重, 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父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体验, 构建并完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管理体系, 以降低其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  结论  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生死的认知,为开展针对性生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20例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2个主题和7个亚主题,即对死亡的看法(愿意思考死亡话题、期待探讨死亡话题、谈论死亡话题过度冷静、存在认知偏差),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来源于爱与被爱、对意义感有困惑、生命是无意义的)。结论 抑郁症伴自伤行为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建立正确生死观。医护人员需对抑郁症青少年开展生死教育,帮助其寻找和构建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