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5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2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60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8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101篇 |
预防医学 | 84篇 |
药学 | 24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方法 纳入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伴有NSSI组)30例,不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不伴有NSSI组)29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1名。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集粪便标本,应用16S rR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 三组间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的菌群Chao1指数(241.11±591.11、246.04±54.41 vs. 201.55±69.54)、Ace指数(25.12±3.67、21.42±5.13 vs. 19.02±54.73)、Shannon指数(5.02±0.83、4.71±0.62 vs. 3.72±0.91)、Simpson指数(0.95±0.17、0.93±0.04 vs. 0.82±0.18)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伴有NSSI组的Ace指数高于不伴有NSSI组(P<0.05)。较之对... 相似文献
52.
自我伤害(自伤)是指个体不论意图如何,蓄意以不同方式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多开始于12岁左右并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以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各国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自伤率约在10%左右,且各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青少年自伤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神经生物学、基因、环境及心理等多个方面。经典的理论模型为素质-应激模型。随着DSM-5将非自杀性自伤障碍(NSSID)列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疾病,NSSI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54.
总结128例非自杀性自伤患儿的心理干预情况。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治疗3种方式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患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理性思考,正视目前的处境,积极应对,杜绝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55.
在全球范围内,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异常困难.本文主要描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现状及发病机制,并分别从人口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机制,为更好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9-12+16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通过介导长时程皮层神经可塑性治疗对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介导长时程皮层神经可塑性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周内自伤冲动次数、自伤行为次数较治疗前降低,自伤想法激烈程度也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颅磁刺激介导长时程皮层神经治疗联合抗抑郁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治疗后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SDS和SAS评分明显降低,减少了自伤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7.
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友果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20-24
本回顾了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类,并患障碍及与自杀的区别,重点描述了自伤行为的生物学标志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青少年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进行Meta整合,为制定青少年自伤预防方案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青少年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2日。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48个主题,有1个研究结果与主题无关,最后纳入47个主题,形成11个新类别及4个整合结果(差异性的情绪反应形式,对自伤的认知与行为决策,身心双重不适,社交受限、渴望得到社会支持)。结论:青少年自伤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家属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观察与评估,提供多方面支持,提升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有效预防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59.
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的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身疾病科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度182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选取2021年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175例作为观察组,在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基础上,借鉴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和步骤,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危害分析和护理风险评估、防控关键控制点,实施住院全周期护理安全管理。比较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结果 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住院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少(P=0.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降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和步骤组建项目小组,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