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36篇
  免费   5126篇
  国内免费   3656篇
耳鼻咽喉   316篇
儿科学   734篇
妇产科学   579篇
基础医学   2606篇
口腔科学   270篇
临床医学   10207篇
内科学   7669篇
皮肤病学   1362篇
神经病学   1500篇
特种医学   16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0篇
外科学   3205篇
综合类   27217篇
预防医学   5791篇
眼科学   423篇
药学   24776篇
  111篇
中国医学   12516篇
肿瘤学   1987篇
  2024年   483篇
  2023年   1752篇
  2022年   1692篇
  2021年   2140篇
  2020年   2349篇
  2019年   2703篇
  2018年   1406篇
  2017年   2550篇
  2016年   2674篇
  2015年   3021篇
  2014年   4707篇
  2013年   4755篇
  2012年   5746篇
  2011年   6110篇
  2010年   5615篇
  2009年   5377篇
  2008年   5705篇
  2007年   5334篇
  2006年   4663篇
  2005年   4688篇
  2004年   4068篇
  2003年   3781篇
  2002年   3108篇
  2001年   2937篇
  2000年   2189篇
  1999年   1882篇
  1998年   1624篇
  1997年   1432篇
  1996年   1534篇
  1995年   1284篇
  1994年   1138篇
  1993年   793篇
  1992年   776篇
  1991年   755篇
  1990年   672篇
  1989年   551篇
  1988年   256篇
  1987年   233篇
  1986年   193篇
  1985年   121篇
  1984年   92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21.
为观察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变化及其规律,选择对照组20例,轻度窒息组19例,重度窒息组21例,均在生后6 h内取股静脉血2 ml,进行放射免疫分析.结果TXB2及其与6-Keto-PGF1α比值在对照组分别为(202.42±53.91)pg/ml、1.81±0.61,轻度窒息组分别为(646.29±121.66)pg/ml、3.73±1.27,重度窒息组分别为(1443.27±254.61)pg/ml、6.83±2.39,三组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286.19,49.78,P<0.001);6-Keto-PGF1α升高,三组分别为(117.22±33.14)Pg/ml、(184.73±52.65)pg/ml、(223.45±63.48)pg/ml(P<0.05).提示窒息新生儿血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两者之比明显升高,重度窒息组比轻度窒息组升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其升高程度与窒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2.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46例临床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4年2月住院的4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以2型糖尿病为主,肺结核具有病灶广泛,浸润渗出,干酪团块为主,多伴有空洞,痰菌阳性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结论治疗上应用3H(S)ORZ/9HR基本方案,复治病人根据痰结核菌培养、药敏报告,配合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利福喷丁、左氧氟沙呈、丙硫异烟胺、力克菲蒺等12~18个月抗痨,同时降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6.3mmol/L以下较为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23.
研究背景: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四氢噻唑产生了多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研究证实匹格列酮在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病人中提高内皮功能的假设。方法和结果: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设计。入选80 名同时伴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用定量胰岛素敏感检测指数(QUICK)评价。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在每个治疗阶段,患者每天服用匹格列酮45 mg或安慰剂共八周,在每8 周末,进行实验室检查。应用匹格列酮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QUICK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HDL升高,甘油三酯、自由脂肪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匹格列酮治疗显著提高缓激肽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而不影响对硝普钠的反应。多变量分析显示:只有总胆固醇的变化预示匹格列酮提高内皮活性。结论: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病人中,匹格列酮治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C-反应蛋白,提高内皮血管扩张功能。这些结果并不密切相关,提示匹格列酮对血管的有益作用独立于其对胰岛素敏感性和炎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搭桥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微量泵输入剂量为4~6mg·kg-·1h-1,异氟醚组吸入浓度为1%~1.5%。检测诱导前、打开心包、旁路血管开放30min,术后2h、24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旁路血管开放后IL-6浓度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2h达高峰;术后2h异氟醚组高于异丙酚组(P<0.05)。IL-10浓度变化趋势与IL-6相似,旁路血管开放后、术后2h和24h异丙酚组高于异氟醚组(P<0.05)。2组患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麻醉促进IL-10的产生,抑制IL-6的产生,控制术中应激反应异丙酚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25.
尹英学 《中医研究》2006,19(1):37-38
咽异感症(paraesthesia pharyn gis)的致病原因较多,返流性食道炎为其中之一。2000-03-2005-03,我们对经耳鼻咽喉科及行富士-88电子胃镜等检查,诊断为返流性食道炎的咽异感症患者38例进行中药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11月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4例PCO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500mg,一日3次,8~24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GF-1、IGFBP-1、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并对月经恢复、排卵、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能显著升高IGFBP-1水平,治疗前后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单纯二甲双胍治疗后月经恢复率为41.67%(10/24);自然排卵率为25.00%(6/24),自然妊娠率为12.50%(3/24)。二甲双胍加促排卵治疗共18个周期,排卵周期率66.67%(12/18),妊娠周期率为11.11%(2/18)。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及睾酮水平,增高IGFBP-1水平,可以改善卵泡微环境,有助于月经恢复,提高促排卵和妊娠率.是治疗PCO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CD4+细胞在(口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中的变化及肠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口恶)唑酮灌肠造模).造模3 d后全部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细胞培养,并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流式检测法测定Th1/Th2比例.结果培养48 h后,模型组的LPMC中Th1细胞百分比和Th2细胞百分比均比正常组明显上升(P<0.01),Th1/Th2比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培养96h后,模型组的LPMC中Th1细胞百分比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2细胞百分比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1),Th1/Th2比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而2组的PBMC和SMC相比Th1、Th2细胞百分比和Th1/Th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是一种Th2亚群占优势的肠黏膜局部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28.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Ⅱ型糖尿病74例,收到了良好的降糖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74例,均符合WHO关于Ⅱ型糖尿病的诊  相似文献   
129.
α┐氯芳基乙酮的合成IMPROVEDSYNTHESISOFα┐CHLOROARYLMETHYLKETONES曹松*王蔚a樊爱龙a(滁州师专化学系,安徽239012;a南京大学化学系,江苏210093)CAOSong*,WANGWeia,FANAi-L...  相似文献   
130.
从土藿香根中得到两个二萜化合物,藿香酚(2)及异藿香酚(3)。经光谱解析(IR,UV,HRMS及NMR谱),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11,14dihydroxy12methoxy19(4→3)abeoabieta4,(18),8,11,13tetraen7one(2)和11,14dihydroxy12methoxy19(4→3)abeoabieta3,8,11,13tetraen7one(3)藿香酚(2)为一新的化合物,而异藿香酚(3)系首次从天然界分离得到,二者为一对异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